《黄帝内经》中“气与血”

《黄帝内经》中“气与血”的学习笔记

雅3班 谭明炜

 

 “气与血”在《黄帝内经》全书查询结果

 

1、《黄帝内经》——气and血——【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实形实,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盛,谷虚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实,脉虚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多,此谓反也。脉盛少,此谓反也。脉少多,此谓反也。

盛身寒,得之伤寒,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少者,得之有所脱,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多者,饮中热也;脉大少者,脉有风,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入也;虚者,出也。实者,热也;虚者,寒也。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笔记】:如何辩虚实,因为气是阳,血是阴,所以可以通过对一个人的身形、气色、表现以及摸他的脉象来判断何为常何为反。

 



2、《黄帝内经》——气and血——【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少阳常少,阳明常多,少阴常少,厥阴常多,太阴常多。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刺少阳出,刺太阴出,刺少阴出,刺厥阴出也。

 

【笔记】:此篇讲述了气血形志的关系。在做针灸治疗时,根据不同经络的气血比例下针。治疗原则是先要去他的瘀血,然后泄其余,补不足。

 



3、《黄帝内经》——气and血——【灵枢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津、液、、脉,余意以为一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岐伯曰:中焦受,取汁变化而赤,是谓。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有,有余不足,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笔记】本篇概述了六气(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和功用,以及六气如遭耗损而会导致什么样的症候。六气虽然各有其主要脏器主管,但仍以五谷、胃为本。

 


 

4、《黄帝内经》——气and血——【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

是以肺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借借。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脏虚,阳有余,阴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于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绝;至阳盛,地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先至,阴后至。

是以经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圣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虚死,形有余,脉不足死;脉有余,形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笔记】: 本篇讲述了人体之阳气从左到右循行,阴气从右到左循行,二气正好相互交融,保持阴阳平衡。老人从上往下循行,年轻人从下向上循行。如果阴阳之气不平衡,阳气在上阴气在下不交融,就会引起上焦有火,而下焦四肢寒冷。还有五脏皆有气,不同的脏的气虚也会有相应的梦境。此篇还讲述了诊断的要点(十度,五脏按阴阳分就是五对):一个人外形虽然比较强健,但他的脉气不足,也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他表面看起来比较瘦弱,但脉气有余,则还有救。

 



5、《黄帝内经》——气and血——【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少,客于脉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客于经脉之中,与炅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稽留,炅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因之,故喘应手矣。

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虚,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至,热至则痛上矣。

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客于脉中,则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客于阴股,寒上及少腹,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之中,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竭,阳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复反则生矣。

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也,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寒则收,炅则泄,惊则乱,劳则耗,思则结。九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逆,甚则呕及飧泄,故上矣。

喜则和志达,荣卫通利,故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在中,故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还,还则下焦胀,故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不行,故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泄。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留而不行,故结矣。


【笔记】:本篇有讲痛症的区分。所有的痛症都是由于寒或血瘀造成。如果寒气在脉外,人会缩倦,如果寒气入脉中,更痛,而且拒按。也告诉我们,百病都由气而生,提出了9种气机(怒、喜、悲、思、恐、惊、寒、热、劳)因为失调而引起的各类病症。



 

6、《黄帝内经》——气and血——【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似知形,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多则髯短,故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趾少肉足善寒,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少则通髯美短,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多则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少则恶眉,面多少理,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肉满,踵坚,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阴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多则瘦以多脉。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有余,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以温之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不和,决之乃行,故曰: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笔记】:从手足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上下部的血气,可以推测出形气的强弱。说明了一个人气血充盈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毛发及骨骼健康状况。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