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黃帝內经中汗的笔记】
by 朱天雷
【全书查询結果】
[黃帝內经]----- 汗: 【素問】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笔记】: 汗是源于吃的谷物化生的精,正邪交争时会有汗,正气胜的时候汗出会饿是吉;如邪气胜汗出后还会发热是凶;汗出后脉大是邪气胜是凶
[黃帝內经]----- 汗: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笔记】: 肝有热 甲乙大汗;心有热 壬癸甚,丙丁大汗;脾有热 甲乙甚,戊己大汗;肺有热 丙丁甚,庚辛大汗;肾有热 戊己甚 壬癸大汗
[黃帝內经]----- 汗: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热 戊己甚 壬癸大汗;
【笔记】: 吃饭出来的汗来自小肠;喝水出的汗来自胃;惊吓出的汗来自心;持重远行出的汗来自肾;急走出的汗来自肝;劳动出的汗来自脾
[黃帝內经]----- 汗: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笔记】:天气热,会烦躁而渴 坐在那里话多 身体烫 需要发汗 汗出则愈
[黃帝內经]----- 汗: 【灵枢】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笔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黃帝內经]----- 汗: 【素论】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笔记】:汗出 身常发凉 阴过盛 阳不足 阳不能固护阴津,所以阴寒过盛的人阳气虚,阳气虚才导致汗出
[黃帝內经]----- 汗: 【素论】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笔记】:汗出 身常发凉 阴过盛 阳不足 阳不能固护阴津,所以阴寒过盛的人阳气虚,阳气虚才导致汗出
[黃帝內经]----- 汗: 【素论】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笔记】:出汗是心脏在管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