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类方分析
炙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肺、脾、胃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
补收润
干姜
[性味]辛,大热
[归经]脾胃心肺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寒证
2、用于亡阳证
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大热 补 升 散 燥
炮附子
[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
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症。
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药性]大热补升收燥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伤寒论》)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
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
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1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12.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13.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适用症状]
1.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榖,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微细。 2.因误汗或大汗淋漓所致亡阳危证,尤宜急用本方。
[方解]
1.本方是由甘草、干姜、附子等三味药物所构成,亦可视为是由甘草干姜汤加附子所组成的。附子对于振兴新陈代谢的沉衰,具有显着的功效,所以本方与甘草干姜汤证相似,用于新陈代谢极度沉衰的时候。因此,新陈代谢机能亢进而病证属于发扬性者不可使用本方。
2.在构成药物中,附子能作用于表、里,而温寒冷,祛除由于寒而起的症状——疼痛,又能顺行兼寒而起的水的停滞,且能补虚及振奋沉衰的新陈代谢;干姜温里寒,而调整局部性贫血;甘草补表里两虚,并强化消化器机能。 总之,本方能温里寒,补虚,温表寒而补表,止下痢清谷,治四肢的厥冷,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且有强心的作用。
3.本方能温散里寒,主治四肢厥逆,在新陈代谢机能极度沉衰的场合,用之有振兴机能之效。适用本方的患者有四肢厥冷,恶寒,颜面管白等症状,往往会下利清谷,或时起呕吐,其脉为微脉或廷脉。寒冷在表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真寒假热的现象,但手足厥冷为必要的症状。 本方以能回覆四肢的厥逆而取名,故亦称为回逆汤。方中附子,为大热药,有兴奋神经,鼓舞细胞,增进体温,强化全身一切机能之力。干姜亦为热药,温中袪寒,逐阴回阳,与附子为伍,相得益彰。甘草则内补中虚,外和荣卫,并有缓急、镇痛、消满、去痰、止利等作用。药仅三味,却能发挥逐寒救逆的伟功。又将其中干姜之量加倍,名曰“通脉四逆汤”,用于本方之证的剧症。
4.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注意事项]
1.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2.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3.真热假寒者忌用。面色红润、口臭声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滑有力、舌质红瘦、苔焦黄或黄腻者,慎用本方。 4.生附子有毒,煎煮时间至少需两个小时以上。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适用症状]
霍乱,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方解]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此方回阳救阴,双管齐下,乃治霍乱吐下将止,阴阳气并竭,故为此两两斡旋之方也。一方面仍用通脉扶阳,一面重加胆汁益阴。胆汁气血有情,味苦健胃,能刺激神经,鼓舞细胞,奋起一身体工机能,此方将通脉之辛温,融纳于胆汁润沃之中。就阳方面解说,为激发阴气,以为藏起亟之本;就阴方面解说,为维护残阳,以为摄阳奠定之根。方注曰分温再服,其脉即出,履险如夷,煞具旋干转坤,拨乱返正手段,此中分际,此项疗法,岂但从治、岂但正治,学者所当深深体认也。
回阳饮
[功用]温阳和引火归元。
[适用症状]
阳虚引起的严重失眠和心脏的问题。
[方解]
此为四逆汤+肉桂。
[注意事项]
阳虚严重者炮附子可再加重剂量。但炮附子如果用量越大,必须久煮至两小时以上或是先煎半小时后再和其他药一起煮。
茵陈四逆汤
附子(三钱,炮) 干姜(五钱) 炙甘草(二钱) 茵陈(六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温服一杯,厥回止后服;仍厥,再服;尽剂,厥不回,再作服。
茵陈蒿
[性味]苦,寒
[归经]脾胃肝胆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1、用于黄2、用于湿温,湿疮,湿疹
[药性]
寒泻降散燥
【药对】茵陈、干姜
[功效]温脾胃,散寒湿,退黄。相须。
[主治]治疗黄疸中的阴黄。
[适用症状]
足太阴寒湿,舌灰滑,中焦滞痞,草果茵陈汤主之;面目俱黄,四肢常厥者,茵陈四逆汤主之。
温病四逆汤
[组成]
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去皮) 加人参(一两)水五茶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
[功用]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按︰原方无人参,此独加人参者,前条寒多不饮水,较厥逆尚轻,仲景已用人参;此条诸阳欲脱,中虚更急,不用人参,何以固内,柯韵伯伤寒注云︰仲景凡治虚证,以里为重,协热下利,脉微弱者,便用人参;汗后身痛,脉沉迟者,便加人参,此脉迟而利清谷,且不烦不咳,中气大虚,元气已脱,但温不补,何以救逆乎﹗观茯苓四逆之烦躁,且以人参;况通脉四逆,岂得无参,是必有脱落耳,备录于此存参。 [收起]
茯苓四逆汤
四逆汤+茯苓、人参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早晚饭后各温服一碗。
[药对]人参、茯苓
[功效]补气利水。
[主治]治疗气虚证,或兼有水肿。[功用]回阳益阴。
[方解]
1.《内台方议》:发汗之,病当解,若不解,发汗外虚阳气;后若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放生烦躁也。与四逆汤以复阳气,加人参、茯苓以复阴气也。
2.《伤寒附翼》: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
附子理中汤
此为理中汤+四逆汤。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朮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
[药对]人参、炮附子
[功效]相互促进,温阳益气,强心救逆,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
[主治]
1.重病,久病,失血,心脏疾病等引起的四肢逆冷、冷汗自出、气虚欲脱、心脏衰脉微欲绝等症;2.除中(即《伤寒论》厥阴病,出现四肢厥冷,下利者,应当不能食,若中气将绝而反能食者,称为除中);3.休克型肺炎;4.不育症,证属发育不良,性功能减退者;5.小儿久咳,症见病势渐剧,身体消瘦,... [查看详情]
[药对]干姜、炮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主治]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泄泻,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或尺沉微弱。
[药对]干姜、白朮、人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中焦虚寒证。自利不渴、腹痛呕吐。 2.胸痹,或病后吐涎沫,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属中焦阳虚,寒邪内侵者。
[药对]干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治疗:1.脾虚寒的大便溏泻。 2.阳虚吐血。 3.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药对]干姜、白朮、人参、炮附子
[功效]温阳补虚去寒。
[主治]治疗脾肾阳虚证,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右关尺沉紧或沉弱。
[药对]白朮、炮附子
[功效]排脓,去除寒湿。
[主治]1.阳虚的脓疡之症。 2.寒湿证,如全身关节疼痛,腰痛,身体沉重等。
[功用]温阳补虚去寒。
[适用症状]右关尺沉紧或沉弱,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脾肾阳虚证的各类症状。
温病附子粳米汤
[组成]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干姜(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功用]此脏阳结而邪阴与脏阴毫无忌惮,纯用守补矣。扶阳抑阴之大法如此。
[适用症状]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千金温脾汤
[原文]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组成]
大黄五两 当归 干姜三两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二两
[用法]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药对]大黄、芒硝
[功效]泻热通便。相使。
[主治]治疗热结便秘。
[药对]人参、炮附子
[功效]相互促进,温阳益气,强心救逆,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
[主治]1.重病,久病,失血,心脏疾病等引起的四肢逆冷、冷汗自出、气虚欲脱、心脏衰脉微欲绝等症;2.除中(即《伤寒论》厥阴病,出现四肢厥冷,下利者,应当不能食,若中气将绝而反能食者,称为除中);3.休克型肺炎;4.不育症,证属发育不良,性功能减退者;5.小儿久咳,症见病势渐剧,身体消瘦,食欲不振,舌白唇淡者;6.阳痿。
[药对]大黄、炮附子
[功效]散寒通便。相使。
[主治]治疗寒积便秘。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适用症状]
阳虚寒积证。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常用于肾衰尿毒症。
[方解]
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实脾饮
[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朮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 炮附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用法]
上㕮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药对]生姜、大枣
[功效]养脾胃和营卫。相使。
[主治]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药对]干姜、炮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主治]治疗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泄泻,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或尺沉微弱。
[药对]木香、槟榔
[功效]行气导滞。
[主治]治疗下利里急后重,排便不净。
[药对]白朮、茯苓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主治]治疗脾虚湿盛证的大便溏泻,软便。
[药对]干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1.脾虚寒的大便溏泻。2.阳虚吐血。3.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药对]白朮、炮附子
[功效]排脓,去除寒湿。
[主治] 1.阳虚的脓疡之症。 2.寒湿证,如全身关节疼痛,腰痛,身体沉重等。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适用症状]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或脘腹胀痛,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方解]方中附子、干姜温养脾肾,扶阳抑阴;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下气导滞,化湿利水;茯苓、白朮、木瓜健脾和中,渗湿利水;甘草、生姜、大枣益脾温中。诸药合用,共奏温脾暖肾,利水消肿之功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