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类方之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提示此为外寒里饮证,出现这种情况其治法是解表的同时利水饮,不可发汗单治其表,外不解多有发热,水饮上造出现干呕,发热而咳,或,或喘或噎,水停不化会渴,水湿不化就会小便不利,少腹满,水湿多也要自下利,此宜小龙汤。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场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太阳伤寒论,心下有停饮,气冲逆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所以发热。胃中有停饮故不渴,宜服小青龙汤。服小青龙汤后饮去胃干,故渴,这是服药有效的表现,又称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5条∶咳运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解读:久有痰饮,复感风寒,呈外寒内饮证,造成咳逆呼吸困难,重者倚息不得卧,当用小青龙场。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
解读:吐涎沫是指咳逆吐涎沫,暗指小青龙汤证。妇女吐涎沫,误用下法治疗,出现心下痞证,对于这种情况宜先用小青龙汤治其吐涎沫,延沫止后,再予泻心汤治疗心下痞.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伤寒杂病论》
用法:现代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适用症状:1、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苔润滑,不渴饮,脉浮紧。
2、治痰饮咳喘或身体疼重,肢面浮肿者。
方解:
1、本方是治胃内有停水的人,因受外感而表证与胃内停水相互关连所引起的各种症状。用麻黄与桂枝以解散表证,桂枝能抑制水毒上冲。麻黄能治喘咳;细辛、干姜、半夏祛除胃内停水,白芍与五味子能镇咳止嗽,甘草调和诸药,并镇静上冲之气,又能缓和组织的紧缩。
2、本方具有外解太阳风寒,内温太阴脾肺和止咳平喘,强心利尿之功,体现涤饮解表的法则,主要是治外感风寒,内停寒饮之嗽证,以发邪逐水为主要目标,因为表邪不解,而心下胸中,又有水毒与寒气,由于水气动摇冲击,致发生咳嗽、喘息、干呕、浮肿及涎沫分泌过多等症状,如邪解水去,诸证自消。
3、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已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论,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除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饮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注意示项:1、外寒证轻者,麻黄可改用炙麻黄。
2、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者,不宜使用。
3、若麻黄用到15g以上时,需要久煮至少两小时。
4、有麻黄的处方不可超过晚上8点服药,否则易造成失眠的情况,如果 这样做还是有失眼情况,请改为早、午饭后服用即。
5、体型瘦弱者,体弱多病者,瘦弱面白多汗者,均慎用麻黄。
小青龙汤 案一
夏某,男45岁,2017年10月就诊,哮喘病史2年,刻下:胸闷气短,咳白稀痰易咳出,遇冷咳喘加重,不欲饮水,纳可,舌苔白滑,脉浮缓。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脏腑辩证:寒痰阻肺。
方剂:小青龙汤。
方药:麻黄10g、桂枝12g、细辛10g、干姜10g、甘草6g、五味子10g、半夏12g。
煎服法:5剂水煎服。将药物浸泡1小时,机器蒸煮50分钟.每袋200毫升,共煎10袋,一次1袋,一天2次。5剂后白稀痰减少,喘减轻,患者渴欲饮水,原方继服5剂,呼吸通无不适感。
按:患者胸闷气短,咳白稀痰易咳出,遇冷咳喘加重,不欲饮水,纳可,舌苔白滑,脉浮缓,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予以小情龙场。本案患者5剂后出现口喝欲饮水表现,提示寒外解而饮内行的征象。故继服小青龙汤而愈,《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案二
柴某,女56岁。2015年1月就珍,感受风寒后,出现高热,咳嗽,静滴青霉素,高热已退,仍有咳嗽且咳吐稀白痰,咳嗽重时不能平卧,半坐位方可缓解。不欲饮水,纳可,寐欠安,舌苔白,脉沉滑。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方剂:小青龙汤。
方药:麻黄10g、桂枝12g、白芍12g、细辛10g、干姜10g、甘草6g、五味子10g、半夏12g,5剂。2剂后痰减少,3剂后呼吸顺畅,5剂后偶有咳稀白痰,继医方3剂咳喘大减,呼吸道无不适感。
按:患者感冒后出现高热咳嗽,经青霉素抗炎治疗后,高热已退,遗留下咳嗽的症状表现,咳吐稀白痰,咳嗽重时不能平卧,半坐位可缓解,不欲饮水,舌苔白,脉沉滑,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给予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解读:太阳中风,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的表现,这是太阳伤寒的表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能使用大青龙汤治疗。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力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读:寒多伤阳,而致水液不能气化,水液积聚于肌表,因肌表有水液,所不是单纯的寒证,故脉浮缓,里有水液不化,就会有身重的表现,里热外发与水液相结合,会有气化的表现,就是乍有轻时,少阴痛属虚客论,脉当微细而沉迟,如用石膏,会发生疾病转归,条文中不应未见到明显的阴证,而见身重者就误认为是少阴病.这里“无少阴证者”,就是提示阴与阳的鉴别,当以大青龙场治疗。
组成: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生石离如鸡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1升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伤寒杂病论》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身疼痛,汗出少而烦躁,脉浮紧者。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约煮一个半小时,三餐饭后温服一碗。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适用症状:外感风寒表实兼里有热者,症见发热恶寒,寒热俱甚、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口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数。
方解:1、本方是在麻黄汤中增加麻黄和杏仁的份量,而加石膏、生姜、大枣所构成的。方中的麻黄因为其份量比麻黄汤为多,所以对表的紧张和过多的里水,具有强大的发散能力,复与石膏配合消解里水与外热,兼且镇静烦躁。桂枝与杏仁则协助麻黄发散表热,并祛除里水,甘草、大枣,生姜为辅佐药用于协助主药的作用。
2、此为风寒交感,荣卫俱实,不出汗而烦躁者之特效方。本方类似麻黄汤证,用于表实而有里热与水之证,即以表实、无汗,脉紧及烦燥为四大目标。并能发越水气,对于出现浮肿与腹水的滥饮之记亦适宜。与麻黄汤比较,病势更具激烈。而呈现烦燥之程度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其他热性病。又对眼科的急性炎症,而自觉症状特甚者,可用之顿挫病势。若用于杂病时虽无发热恶寒,亦可适用。
本方是在麻黄汤中,将麻黄与甘草,增加其用量,并添入石膏、生姜、大枣等,其证本与麻黄汤大致相同,惟因里有热而烦燥,故加石膏以清里热,又因石膏会影响麻黄的解表发散作用,牵制下行,不能专定于表,故须增加麻黄的用量,以补足其应有的药力,加强发散解表入用,至于甘草的的增量,以及生姜、大枣的加入,则为和中气,调营卫而设,而桂枝与杏仁则协助麻黄,发散表热,并祛除里水。
注意示项:1、麻黄如果用超过15g以上必须煮至少两小时,此原方剂量为30g请酌加减麻黄剂量。
2、对中虚者,及脉微弱者自汗的,乃有汗而烦,不可服之。
3、心脏有问题者禁用麻黄,请改用:荆芥10g、防风10g、葱白10g代替。
4、有麻黄的处方不可超过八点服药,否则易造成失眠;如果这样做还是有失眠情况,请改为早、午饭后服用即可。
大青龙汤 案一
秦某,男29岁,2016年7月,游泳后受凉。刻下:发热38.7摄氏度,头晕无汗微烦燥,全身关节沉重,尤以下肢明显,无疼痛感,舌红苔黄,脉缓。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方剂:大青龙汤。
方药:麻黄15g、桂枝12g、生姜三片、甘草1g、苦杏仁10g、大枣10枚、生石膏40g。
煎服法:3剂水煎服,将药物漫泡1小时,机器蒸煮50分钟,每袋200毫升,一天2次,1剂后头部汗出,2剂后头晕、关节沉重减轻,入睡后微汗出,凌晨点1点-3点小便4次。晨起测体温36.5摄氏度,2天后随访无不适感。
按:患者发热38.7摄氏度头量、无汗微烦躁,舌红苔黄。脉缓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给予大青龙汤,此患者全身关节沉重,无疼痛感,是水饮溢于肌表,水热五结而发的阳明痛,《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我们熟悉的大青龙汤证是发热,无汗烦燥,关节疼痛的表现,临床中也可见到发热,关节不痛反重的不典型大青龙汤证需以鉴别。
大青龙汤 案二
石某,男36岁,2019年5月就诊,发热39.6摄氏度,怕冷,无汗烦躁,头身疼痛,纳差,舌苔薄.脉浮紧。
六经辨征:太阳太阴合病。
方剂:大青龙汤。
方药:麻黄15g、桂枝12g、生姜3片、甘草6g、苦杏仁10g、大枣10枚、石膏45g。
煎服法:3剂水煎服,药物浸泡1小时,机器煎煮50分钟,每袋200毫升,每日2次。1剂后,汗出热退,无烦躁感。2剂后痊愈,中病即也。
按:患者发热39.6摄氏度,怕冷,无汗烦躁,头身疼痛,舌台薄,脉浮紧辨证为太阳
太明合病,予以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临床中大青龙汤是发汗峻剂,与麻黄汤相似,但病重于麻黄汤,另有烦躁,从麻黄增量的使用可看出,临床需辨准证候。
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差别,大青龙汤为表实里热,小青龙汤为表实里饮。故两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理之药则不同,小青龙汤用麻黄发汗平喘,宣肺行水,为君,桂枝辛温解肌,助麻黄解表温阳化气,另用细辛、干姜、半夏润肾行水,收逆气,散水饮,并用白芍、五味子止咳平喘,予以收敛,二者发汗以散邪水,发敛以固真水,一散一收,相互制衡,以免发散或酸发,共呈涤饮解表,止咳平喘功效。大青龙汤是在麻黄汤中增加麻黄杏仁的分量而加石膏生姜大枣所构成。因里热而烦躁,故加石膏以清里热,又因石膏会影响麻黄的解表发散作用,所以增加麻黄份量,补足应有的药力。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