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防风通圣散》与《九味羌活汤》 雅1班王海燕

论述《防风通圣散》与《九味羌活汤》

雅1班王海燕

 这一学期的结业论文,老师希望我们找两三个方剂作比较,了解其中的组成差异、方剂结构、对治症状差异等,因我不是专业医师,很少有临床经验,但是《防风通圣散》《九味羌活汤》这两个方剂有中成药,是家里的常备药,也是平时给周围朋友和同事推荐最多的用药,所以想借着这次写论文的机会进一步的了解一下。

《防风通圣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连翘、荆芥、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朮、山栀、大黄、芒硝各五钱,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生姜三片、葱白少许,煎至六分,温服。

功用:解表通理,疏风清热。

适用症状:1.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恶寒发热、咽痛、口苦而干、无汗心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洪数。 2.亦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

 方解:

1.本方可依上述目标应用于高血压、脑溢血,动脉硬化症、肥胖症、脂肪心、慢性肾脏炎、糖尿病、丹毒、头疮、眼病、蓄脓症、酒渣鼻、皮鼻病、喘息、胃酸过多症,脚气、梅毒、淋病、痔疾等病,应用范围很广。

2.本方是由十九味药物所构成,极庞杂。但其基础是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发表剂=麻黄、防风、生姜、荆芥。攻下剂=大黄、芒硝、甘草。解毒剂=连翘、荆芥、防风、桔梗、川芎。解热剂=黄芩、栀子、石膏、滑石。利尿剂=白朮、滑石。中和剂=当归、白芍、川芎、白朮、薄荷。 即是欲以这些复杂的药物配合,达成发表病毒,及攻下、解毒、中和利尿的目的。

3.本方是由“汗法”、“下法”、“清法”合并而成,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内蕴,表里俱实之证,可使郁滞于体内的食毒、水毒、梅毒、风毒等一切体中毒物,从皮肤、泌尿器、消化器排泄,发挥其解毒作用。应用至为广泛,有消炎镇静,通便解毒,利尿清热之效,多用于肥满型率中体质,即易因脑血管的障碍(出血、血栓)而突然引起急泪且严重之脑症状的体质;其肌肉充实坚硬,呈现以脐中心充满病毒之大鼓腹,时常便秘,脉腹俱有力,有肩凝痛,手足麻痹,倦怠感,头痛,头重等症状。

4.方中防风、麻黄、荆芥、薄荷、生姜、葱白味辛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性寒泻热通便泻下,加甘草即调胃承气汤,共驱胃肠内的食毒;桔梗、栀子、连翘、石膏、黄芩、滑石泻火利湿,使内热从二便分消;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却风,使之风熄火解;白朮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如此配合,使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从而达到解表攻里,疏风清热之效。

 注意事项:孕妇、体质较差、食少便溏者慎用。若需较长时间服用本方,剂量宜减半服用。

在其中的单味药里

 当归可以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芍药用来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川芎的作用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栀子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连翘是用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薄荷在本方中是用来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生姜可以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用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的作用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麻黄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大黄是用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芒硝在本方中是用来泻下,软坚,清热;

 滑石可以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甘草用来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黄芩的作用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石膏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桔梗是用来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

 葱白在本方中是用来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白朮可以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药对:麻黄、白朮

功效:宣肺利水,健脾燥湿。相须相使。主治:治疗水肿初起或风湿痹证。

药对:麻黄、石膏

功效:清泻肺热,平喘,利水。相使。主治:治疗邪热壅肺的咳喘,全身水肿。

药对:大黄、芒硝

功效:泻热通便。相使。主治:治疗热结便秘。

药对: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湿。相使。主治:治疗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药对:当归、川芎

功效:养血、活血、止痛。主治:治疗:1.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妇人难产,产后瘀血腹痛等症; 2.疮疡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肿痛; 3.血虚、血瘀头痛,以左侧为甚者; 4.妇人妊娠,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症; 5.心肺功能失调,症见胸闷心悸、喘促、发绀等症。

药对:荆芥、防风

功效:发表散寒,祛风胜湿之力增强。相须。主治:治疗:1.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头身疼痛等症; 2.风疹(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症; 3.疮疡初起,兼见表证者; 4.便血,月经过多,泄泻,痢疾。 5.痹症,症见筋脉拘急、肢节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利等症。

药对:白朮、当归

功效:补脾养血。主治:脾虚兼血虚便秘。

药对:大黄、荆芥

功效: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清升浊降,清热通便。主治:1.风秘(由于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涸所致。症见大便燥结,排便艰难,多见于老年体弱及素患风病者);2.癃闭,大小便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痛;3.风热疮疖,咽喉肿痛;4.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证属热泄者;5.前列腺增生(肥大),症见小便不畅、排尿困难者。

药对:白芍、防风

功效;一敛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内调肝脾,外和营卫。主治:1.痛泻(症见腹痛欲泻,泻后痛止,久久不愈)、肠鸣诸症,证属肝脾不和者;2.产后营血不足,肢体酸痛,证属营卫不和者 。

药对:薄荷、石膏

功效:一解一清,清解合法,治外感病。主治:外感病,证属风热为患,以致恶寒轻,或恶风,发热重,或昼凉暮热,久久不退等症。

药对:荆芥、黄芩

功效:一表一里,一清一解,清解合法,解表退热。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证属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者,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口渴烦躁,脉浮紧或浮数。

药对:白朮、黄芩

功效:一补一泻,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清热凉血、补脾统血、泻火利湿、安胎。

主治:1.湿热内蕴,胎热升动,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症;2.习惯性流产诸症。

药对:连翘、栀子、黄芩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治疗疮痈肿毒,瘰疬结核。

药对:连翘、栀子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治疗疮痈肿毒,瘰疬结核。

药对:大黄、滑石

功效:利尿。

主治:治疗小便闭。

药对:大黄、川芎

功效:泻热止痛

主治:治疗脑漏(上颚洞炎)及眼耳痛。

药对:桔梗、石膏

功效:祛痰排脓,利咽喉。

主治:治疗咽喉痛,干咳无痰或黄稠痰。

防风通圣散方性: 微寒泻降散微燥(以上内容均来自问止中医大脑。

问止的中医大脑分析药性药对方性非常全面,《防风通圣散》全方配伍,汗下与清利共施,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故善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近年来都是制作成《防风通圣丸》,临床应用不断扩展,还可用来治疗:

(一)肥胖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肥胖症的防治尤为关注,防风通圣散为医家治疗肥胖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方集解表、泻下、清热于一身,可通过发汗、利尿、泻下等渠道,清除体内食毒、水毒的瘀滞。多数学者认为服用“防风通圣丸”同时,可使高血压及高血脂者的血压及血脂下降。

(二)皮肤疾病

 防风通圣散中含有防风、荆芥、麻黄等祛风解表剂,又含有川芎、当归、白芍等养血活血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一切'风症',可除瘙痒,缓解病情。临床上广泛地用于牛皮癣、荨麻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并且有良好的疗效。

(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四)脑病后遗症:

对流脑、乙脑、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血栓等病经对症治疗缓解后,多数留有前额或某一部位疼痛的后遗症,在各种药物治疗不见效时,可服防风通圣丸(散)治疗,

(五)慢性阑尾炎:

先以防风通圣丸(散)原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以急取效,待症状缓解后用本品丸剂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具有较好疗效。

(六)高血压:

防风通圣丸(散)内服,每次6克,每日2次,治疗高血压有较好疗效,若是病情较重,可用本品原方改为汤剂水煎服,一般连服15天以上即可见效。

(七)春季结膜炎:

成人每次服用9克,每日2次;不足16岁者每次服用6克,不足10岁者每次服用3~5克,同样是每日2次。一般7天后自觉症状消失,20天基本痊愈。

(八)中风

 由于防风通圣丸的基础方是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故也可用于某些中风的辅助治疗。《宜明论》曰'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颜面生疮,眼目赤痛,或生热风,舌强,口噤等症。'

(九)其他疾病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适用于外有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三焦俱实之证。临床上有用于头痛、肺炎、气管炎、过敏性紫癜、菌痢、热淋、肠痈、乳腺炎、脂肪肝、老年便秘等符合上述证型疾病的治疗。

注意,虽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说,但使用时还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服用剂量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更好的疗效。另外,使用此方需注意孕妇及运动员慎用;以及脾胃虚弱或气血虚弱兼有其他虚证而无实邪者禁用,以防伤正。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苍朮 半钱 细辛 五分 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一钱 加生姜、葱白煎。

 用法:上九味,㕮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现代用法:六碗水煮成二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适用症状:外感风寒表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白薄,脉浮紧。

 方解:

1.本方发汗镇痛的效力卓越,为四时感冒除湿解表通剂。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之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覆取微汗强,肢体疼痛,呕吐,口渴等症状为佳。又感冒诱发风湿神经痛亦非常适合。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与麻黄汤证无异,其不同者,在于肢困酸楚疼痛一证,酸楚是湿郁之象;口苦而渴,是兼有里热象征。 此方代桂枝麻黄青龙各半等汤。方中羌活、防风、苍朮、细辛、川芎、白芷皆辛药,而羌活、防风,既能袪风散寒,又能除湿止痛,用为君药,以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证;苍朮入足太阴,辟恶而去湿,细辛、川芎、白芷治头痛,以上皆能驱风散寒,行气活血;黄芩入手太阴,以泄气中之热,生地黄入手太阴,以泄血中之热,药备六经,治适四时。

2.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朮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朮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根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明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对后世颇有启迪。 

 注意事项: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在其中的单味药里:

 羌活可以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防风用来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苍朮的作用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细辛可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川芎是用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白芷在本方中是用来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生地黄可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黄芩用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甘草的作用是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葱白是用来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本方剂由具备如下功效的药对组成:

药对:苍朮、防风

功效:以苍朮燥湿健脾,以防风升清止泻,治水泻,飧泻。主治:1.水泻(便泄如水之状)、飧泻(又名水谷利,指泄泻完谷不化)诸症;外感风寒,发热无汗等症。

药对:细辛、生地黄

功效:以细辛之升散,引干地黄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奏清热止痛之效,而无燥烈升散之弊。

主治:1.风火头痛,偏头疼,牙痛诸症;2.三叉神经痛(面痛);3.崩中漏下(子宫出血);4.口舌生疮(口腔溃疡)。

药对:川芎、白芷

功效:祛风止痛。主治:治疗头痛。

药对:细辛、白芷

功效;散寒止痛。主治:治疗牙痛。

药对:细辛、白芷、羌活

功效:祛风解表,散寒止痛。主治:治疗头痛。

九味羌活汤方性: 温泻升散燥(以上内容均来自问止中医大脑。

《防风通圣散》《九味羌活汤》共同点是疏风解表清热;不同点是《防风通圣散》解表通理,疏风清热,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内蕴,偏重于,表里俱实之证;《九味羌活汤》疏风解表,散热除湿,主治外感风寒表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且重、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舌苔白薄,脉浮紧。偏重于发汗祛湿,适用四时感冒。

   通过以上的对比,《防风通圣散》《九味羌活汤》让我了解了更多临床应用,在今后的使用中可以做到更有偏重,辨证施治,抓住重点对症用药。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