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学习笔记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学习笔记

雅3班——崔勤


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三阴,指手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阳,指手足太阴、阳明、少阳)不应阴阳(指天地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统计)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才,刚刚)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气所赋予万物的是生机,阴气所赋予万物的是形体)。故生因(凭借,依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天地四时的阴阳之气阻塞不通)。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提要】本段阐述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有阴阳的道理,以及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自然界陰陽變化並非不合於人體之數(三陰、三陽),而是有複雜精細之變化,其總綱在陰陽之對立統一。正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人体属阳的部位),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此处指晴明穴),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指上文的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指上文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往来流行不息),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提要】本段说明了人体阴阳经划分及三阳经、三阴经的循行部位及主要生理作用——开、阖、枢。說明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三陰三陽之離合變化,而各自合而為一。也体现了古代医学辨证而治的医学理论主义,同时也提醒现代人,生活要协调、滋补要有序,凡事都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违反阴阳协调的规律。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曰:二阳(指阳明经脉,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这里重点指胃)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曲折难言的隐情,此处指大小便),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指太阳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指浮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小腿肚酸痛);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指少阳经脉,包括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心悸),其传为隔(指胸脘阻塞不利、饮食不入、大便不通的病症)

二阳一阴(厥阴经脉,包括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指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指太阴经脉,包括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发病,为偏枯萎易(伤于风邪与营卫内虚而致的半身不遂,或兼有肌肉疼痛、痿弱的病症。痿,痿弱无力;易,肢体懈怠无力),四肢不举。

【提要】本段叙述說明了三陰三陽六經脈的病變機理與症狀。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死阴(五脏之病按相克的次序传变,毫无生机)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五脏之病按相生的次序传变,还有生机)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据《新校正》当作“已”,意为“病愈”)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指肝脏病邪传到或转移到心脏。之,动词,到,传到、转移到)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人的阳气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结,郁结的意思;斜,同“邪”。结斜,邪气郁结的意思),多阴少阳曰石水(水肿病的一种),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消渴病)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水肿病)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以喉咙肿痛、吞咽困难等为主症的病)

阴搏阳别(阴,少阴脉;搏,搏击于手;阳别;寸脉搏动异样),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痢疾)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下血多而速)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提要】本段叙述了阴经阳经的脉象表现为结脉和搏脉的主病和预后。分別說明生陽死陰(五行生克的說明)、結陰結陽、陰搏陽搏之所屬疾病。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热论篇第三十一】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胆并作“骨”。太阳主皮肤,阳明主肉,少阳主骨,以说明邪气自表而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同“懑”,烦闷的意思)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提要】本段论述了外感热病侵犯人体的传变次序、症状及预后。本段用六经分证的方法概括外感发热症状,认为邪气的传变沿着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传变。张仲景对伤寒的辨证分型基本采用本篇模式。但区别在于《伤寒论》的三阴经病是以虚证、寒证为主,而本篇三阴经病仍以实证、热证为主,故有下文治疗病在三阴的“泄”法,即祛除实邪的方法。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指自然界)有五行御(驾御,控制)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同“期”,一周年的意思)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是皇帝臣子之一)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用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故有规律);神用无方(常规)谓之圣(精通之义)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幽远的意思,又指道理之微妙者),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征,征验;兆,表现)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指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有多少,形有盛衰(形,指五运;盛,太过;衰,不及),上下相召(上,指天之六气;下,指地之五行;相召,相互感召),而损益彰矣。损,不足;益,有余;彰,昭彰显著)

【提要】本段论述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运之气与宇宙万物变化的关系。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五运太过为盛,不及为衰。形,指五运、五行),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去),不足随(来)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预知)。应天为天符(中运和司天之气相符的年份,称为“天符”年),承岁为岁直(中运和年支之气相同的年份,称为“岁会”或“岁直”),三合为治(指中运、司天、年支三者相符合的年份,即既为天符,又为岁会,也称“太一天符”)

帝曰:上下相召(天地阴阳相互对应、相互感召。上,指天之阴阳,即六气;下,指地之阴阳,即五行,也谓五运之气)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天地间运气的循环变化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上下,指天地而言;周,周期;纪,标志),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天之六气需要六年方能循环一周。天,指天之六气;节,节度,法度),地以五为制(地之五运需要五年才能循环一周。地,指地之五行;制,制度)。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提要】本段讨论了气候现象的形成、变化规律和时间周期。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素问_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指司天而言)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戊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提要】本段论述了天干主五运、地支主六气及六气与三阴三阳的结合情况,说明了天與地之間的關係與規律。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小结】

“一分为三”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一分为二”则是方法论,是事物的属性。在《周易》中“一分为三”被称作“三极(才)之道”,“一分为二”称作“一阴一阳之为道”。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六爻之动”。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