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黄帝内经中阴与阳的笔记
217雅3班 郭桂兰
[黄帝内经]----- 阴and阳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 ...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 ...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笔记]这一篇讲的什么是阴阳脉,以及在五季的不同特点,每个脏在一年的五个季节都有阳脉。阳脉实际上就是胃气,没有胃气即为阴脉。辨别清楚就可以知道病在何脏。解释了三个阳经及三个阴经发病时的症状,及不同脉象的特点。。
素问_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 ...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 ...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 ...,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
[笔记] 这一篇详细讲了三个阳经和三个阴经的区别,阐述了阴阳脉交错时的症状、病位、原因,要判断病者的生死期限,同时要参考一年中的主气是什么。
素问_阴阳离合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 ...阳。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笔记] 这一篇讲天地阴阳的范围极其广泛,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解读了阳经与阴经关系、起止位置,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素问_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 ...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笔记] 这一篇讲了阴中还有阴,阳中还有阳,介绍了一日之内不同时间区分阴阳的方法,在人体上不同的部位归属阴阳的要点。
灵枢_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 ...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其于五脏也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 ...,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
[笔记] 这一篇以天人相应的观点,论述了人体的上部和下部,左右手足之经与日、月、天干、地支相对应的阴阳属性及相互关系。以季节时令和逐月按日来阐述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内容,提醒医者在针刺时,要注意这一生理活动特点。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 ...,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 ...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笔记] 这一篇强调了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介绍了阴阳的特点,天地气候的变化皆是阴阳,阴阳在人体的归属。也让人了解味厚薄的不同,气味不同的阴阳区别。
灵枢_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 ...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 ...,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 ...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
[笔记] 这一篇本段讲人体内外的阴阳属性、相应的病候及其治法。要病程的长短来确定针刺的疗程,以及外因与内因所致之疾病在针刺时的难易区别,介绍"三变"的含义及其针刺方法。如何由形体的状况、面部特征来判断人的寿命长短。
素问_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 ...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笔记] 这一篇讲述了六经盛衰出现的症状及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作为一个医者,必须要认真观察分析再进行治疗,以免出现差错。
灵枢_寒热病第二十一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 ...。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取三阴之经,补之。 …
[笔记] 这一篇论述了详细描述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骨痹、体惰、厥痹等六种寒热病的证候、治疗和预后。并讨论了天牖五部的部位和主治;并对热厥、寒厥病的证候表现、治疗方法作了详细地论述。
灵枢_通天第七十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笔记] 这一篇主要论述人体的素质有阴阳气血偏多偏少之分,而这种差异皆出于先天禀赋。指出人的体质性格可以划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并分别阐述了五种类型人的性情特点。五种类型人患病治疗上应有所不同,若不注意到生理上的特点,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灵枢_卫气行第七十六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 ...,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 ...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 ...去也。…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笔记] 这一篇指出了卫气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的具体循行途径及其具体循行尺度。指出了针刺候气的标准,并指出了候气对针刺治疗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具体的针刺方法。"候气而刺之"是《内经》"因时制宜"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出了人的卫气白天在阳经的具体循行情况,循环往复没有终止之时。
灵枢_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 ...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阴,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笔记] 这一篇说明了二十八脉的长度和测量的方法,以及二十八脉对应的生理、病理情况和治疗方法。讲解人身脉络的总长度,并强调这是营气通行的大经隧。其中的计算,是以从手至头、从手至胸中、从足上至头、从足至胸中的距离进行计算的,而不牵扯到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经脉的循性蹈线的长短差异,使人了解营气通行路线的总长度。另外,提到跷脉是两条,叙述了"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日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也就是说,男为阳、女为阴,男子计算的是阳跷的长度,女子计算的为阴跷的长度。
素问_脉解篇第四十九
…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华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 …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所谓耳呜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呜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笔记] 这一篇讲述了季节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九月阳气将尽,阴气方盛,邪气循经而病,人身的阳气也由表入里,讲解了阳明经、水肿而致喘息、胸部疼痛呼吸少气、厌恶见人与火光等疾病发病的症状、原因。
灵枢_营卫生会第十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笔记] 这一篇讲述了营气和卫气的化生、性质和不同时间各自的运行部位。营卫二气没有休止地循行运转,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然后会合一次。
灵枢_热病第二十三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 ...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颥,目(疒丰勹手)脉痛,善衄,厥 ...,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 ...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秽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
[笔记] 这一篇讲述了论述了根据热病患者寸口脉和人迎脉的不同征象进行针刺,热病的几种特殊证型及危重证候的表现和治疗,论述了热病禁刺的九种情况,防止出现治疗错误。
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笔记] 这一篇讲述了论述了九针与天地、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互相配合的问题,论述了阴病、阳病分别发于不同部位及季节,以及病邪进入阴经、阳经的结果、变化。
作为一名中医传统文化的初学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深化了对阴阳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尝试去顺应阴阳之道,保持身心愉悦、身体健康,期望进而以达到贤人的层次为努力目标,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