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黄帝内经中五行,五脏与五味】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五行and五脏and五味】
【素问】脏器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本篇题解】本篇说明五脏之气法与四时的关系。通过讨论五脏的虚实症状,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五味及食物来说明四时五行脏腑规律。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笔记】这句话是本篇中心论点,意即人身五脏之气皆象法于四时五行。
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笔记】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和它所主宰的四季气候是更替消长变化的。更贵更贱:指的是五行之道,当其王时则贵,非其王时则贱。医生据此而推之疾病的可治与否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病情的转愈与转重以及患者的生死期限。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葵。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笔记】根据四时五行、五味的规律来治病。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葵,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葵,壬葵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欲,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葵,壬葵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娭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葵。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笔记】五脏病与四时,五味间的关系。
【笔记】这段内容讲的是五行中相生(生己、己生)、相克和自得其位的变化规律。相克“以胜相加”讲的是五行中某一行过盛而侵凌其所制约的某一行相应脏器而造成的。比如风胜则脾病(木克土),火胜则肺病(火克金),湿胜则肾病(土克水),寒胜则心病(水克火),燥胜则肝病(金克木)。胜,就是制约,五行相克的关系中起制约作用的某一行之气。
【临床感悟】有经验的医生在临床中会结合四季、五行、以及五脏相生相克的规律治病。
谈谈个人对此段的临床及看法:2019年春4月母亲突患脑鸣,在看西医精神科后,西医让母亲吃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看了西药的说明书,感觉副作用太大,照此服用会产生很强的药物依赖和成瘾性,有很强的戒断反应,其后果是最后身边不能离人,生活不能自理(倪师说过很多病是西药造成的,对此感同身受)。感觉母亲有抑郁倾向,由于耳聋不愿与人交往,爱生气,脾气暴躁,遇事爱报怨,总有悲观厌世的情绪同时伴有失眠,常常夜里3点以后才能入睡。舌苔红有裂纹,但母亲说她自小舌苔就是这样的。经常有潮热现象。我知道这是胆有热(有胆结石),肝气不疏,肾水不能养木造成的。后带她看中医,吃中药,到当年夏天病情大幅好转(病在肝愈于夏),情绪乐观,耳鸣从一整天变为只有夜里有,晚上也能睡觉了。当一切都在变好的时候,母亲决定不去看病了,所以到了当年秋天病情又厉害了(金克木),又接着看病抓药,后又不去,断断续续,到了冬季彻底不去就医,病情不好也没有多坏(病在肝,持于冬)。年底疫情爆发,医院不能去了,担心母亲的病情春季会复发(病在肝,起于春)?身边没有人照顾,因而给她寄去大量的加味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叮嘱她一定按时吃,因为我觉得逍遥丸能治疗母亲的部分病症(自古逍遥丸就是治疗抑郁症的, 而六味地黄丸是滋养肾阴的),嘱咐她多出去走走,多晒太阳。到了能去看她时,已是2020年的五月(夏),脸上有了笑容,情绪好,睡眠也可以,一直担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如果不懂四季、五脏、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治不好病的。治疗上应从肝胆肾脾入手:肝胆为表里,似手足相亲,无彼此之分,肝盛则胆盛,肝衰则胆衰,所以治胆以治肝为先。肾为肝之母,子病母亦病,肾水旺肝胆亦旺,肾水衰而肝胆同衰;‘单补肾水不疏胆木,则木中之火不能外泄,势必下克脾胃之土,木土交战多致胆气不平,非助火以刑肺,必耗水以亏肝,于是胆郁肝亦郁矣。肝胆交郁,其塞益甚,故必以解郁为先...舒胆之后济之补水,则水荫木以敷荣,木得水而调达,既不绝肝之血,有不生心之液者乎。自此三焦得木气以为根,即包络亦得胆气以为助,十二经无不取决于胆也’这段是《黄帝外经》中肝胆篇中的治病原则。针久治疗: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胆经,三焦经都络耳部,应取耳门,听宫,听会。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荒荒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种,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笔记】五脏病的虚实,症状与治疗。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心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笔记】饮食调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与五脏相宜,从四季五行的规律并依照五脏所需而合理进用,就能使之起到补精益气的作用,其作用有的发散,有的收敛,有的缓和,有的能使气坚实,有的能软坚散结,所以遵从四季五行的规律,结合人体五脏之气与五脏相宜之五味来治疗疾病。
本篇名句选: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已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本篇题解】本篇是五行的归纳总结,说明五行对人体各部的影响
【五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病】五气所病:心为噫(嗳气),肺为咳,肝为语(话多,自言自语)脾为吞(吞酸),肾为欠(呵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五恶】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是谓五恶。【五液】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禁】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五藏】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主】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五伤】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齐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
【笔记】宣明五气篇:宣明,即宣扬阐明;五气,指五脏之气。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宣扬阐明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治疗特点及其规律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原则同时也是日常养生保健的指南。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本篇题解】说明五运六气之间、五运四时之间、天与地之间的关系。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犹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綦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侯,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笔记】掌握阴阳变化之理就有无穷的智慧“化、变、神、圣”
【笔记】自然界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统御五方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变化,如木运生风,火运生暑,土运生湿,金运生燥,水运生寒;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化育五气,从而产生了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变化。五运递相沿袭,按五行相生顺序相互承袭而终于水,各主一个时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笔记】自然界的变化,在天之气与地之五行是相应的。
故在天为气,在地为行,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着,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招,而损益彰矣。
【笔记】故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在天表现为无形的气,在地就为有形的物体,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相互感召,相互作用而随后生化成万物。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水为阴火为阳,水火是阴阳的象征。清.张志聪:“水火为阴阳之征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为阳,水为阴,阴阳不可见,而水火为阴阳之征验”。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万物生发于春,收成于秋,春属木,秋属金,所以金和木是万物收成的终始。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綦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笔记】这段话文辞优美,意境高远辽阔,透着古人深邃的智慧。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就上面的问题进一步问鬼臾区:五运是怎样分主四时的?鬼臾区回答说:五运是各主一年,不仅仅主季节。黄帝接着说: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吧。
《太始天元册》是上古专记岁时运行之理的书。讲的是五运六气所用历法均以周朝十一月建子为正月,后世认为周历得天之正道,故将周历称为“天元”,五运六气所用历法,均以十一月建子。
鬼臾区说:我研究《太始天元册》已经很长时间了,文中说:宇宙苍茫辽阔,无边无际,而无边的宇宙中充满了元气,元气是宇宙间万物生化的本源,始终之依据。五运六气在其中的运动变化,是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布施着有生化能力的真元之气,是总领着大地万物生化的根源。九星悬照天空,七曜(古称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曜)旋转不休,因而产生自然界四时阴阳,昼夜寒暑的递迁,以及物质刚柔不同的性质。无数代的生长变化以及自然界的万物变化都明显的反应出来。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綦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笔记】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三阴三阳配合天之六气:厥阴配风,少阴配暑,少阳配火,太阴配湿,阳明配燥,太阳配寒。
【本篇名句选】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綦之日,周而复始。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下奉之。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綦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本篇题解】本篇提示了中医藏象学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阴阳五行的观念,透过阴阳来阐明病理的变化及临床诊治方法。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笔记】治病必求于本。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理,极则必变。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这段介绍阴阳基本概念,依据阴阳说明天地及人体之种种现象(寒极、热极、腠理、四肢)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笔记】四肢——阳,身体——阴。上半身——阳,下半身——阴。腑——阳,脏——阴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笔记】“夫味归形而形食味,则凡物之味,固所以养形也,然味或太过,适所以伤此形。气归精而精食气,凡物之气,固所以养精也,然气或太过,适所以伤此精”。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笔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可使人体正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可使人体正气壮盛。壮火,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与温和。气,指的是人体正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笔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指酸苦涌泻太过会损伤阳气。阳胜,指辛甘发散太过会阴精耗损。“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指重复,重叠。酸化木,苦作火,久服酸苦之阴,易从木火热化。辛化金,甘化土,久服辛甘之味,易从凉湿寒化。“寒伤形,热伤气”:寒邪伤人形体,热邪伤人气分。“气伤痛,形伤肿”:热邪伤气,气机逆乱,营血壅阻而为疼痛;寒邪伤人形体,血瘀气滞水停而肿胀。故先痛而后肿,气伤形;先肿而后痛,形伤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形,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笔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经络阴阳,生长收藏,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笔记】这一段介绍阴阳应人体而归举出消长,转化,对立的情形。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笔记】“谿谷属骨”:指人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称“谷”小的称“谿”,指肌肉。属骨,指骨与骨相连之处,即关节。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笔记】哕:倪师认为“哕”的形成是脾胃里有积年的寒,由于脾胃有寒没办法消化新食物,所以产生“哕”症,方法是去胃寒和去新食。《灵枢经.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脾为五脏之母,是后天之本。后天之本丧失,就会产生哕,就是呃逆。人之将死时也会不停的呃逆,胃气将绝的征兆。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生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笔记】宋.窦材:肾为一身之根。先天之原肾是也,后天之本脾是也。人能于此二脏,谨摄调养,不使有乖,自然脏腑和平,经脉运行,荣卫贯通,气血流畅。
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外有筋、脉、肉、皮、骨与之外内表里配合。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笔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用五行相克制约情志,使其不可太过,任何情志太过会伤到其所属的脏腑。反过来也可用于情志养生,凡事不可太苛求,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即可。
这一大段介绍阴阳五行对应四时五脏的关系之全面解说。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笔记】为无为,事无事,淡无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笔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肺为四脏之盖,是人之天,故天气通于肺。嗌,咽,咽中入食,以生五脏六腑,故地气通于嗌。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笔记】故风者,风为百病之长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笔记】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出阳分之邪,从阳而引出阴分之气。病在右,取之左;病在左,取之右,即缪刺之法。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笔记】治病时机与方法: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明.张介宾:“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以气味言,则气为阳,味为阴。故形不足,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实,即实证。表实宜散,里实宜泻
本篇名句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皮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