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
三个方剂治三种不同病证。
1.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解肌祛风,扶阳固表。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一枚。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未净之表邪,加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诸药合用,使太阳表邪尽解,卫阳回复,腠理固密,漏汗自止。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脉)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是接上一条说的,在“脉促胸满”的基础上又多了个“微寒”的证。“微寒”的意思应该是脉微恶寒,而不是微微恶寒。说明已经陷入阴症,由太阳病变为少阴病,于是加了炮附子。炮附子不单是虚汗可加,一切阴症都可以加。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附子汤,仅一药之差,所治不同。前方证之胸满,乃胸阳痹阻之谓,后方之胸满乃胸中阳气不足所致。故一方缺如,一方配加附子,可见虚实之异也。从病情程度上讲,后证重于前证,义在温经复阳之中解肌散风,忌避重伤其阳。更为具体的症状,除脉微恶寒者外,兼有手足欠温,形气怯懦,气短心悸,舌淡苔白等症。
3.桂枝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
本方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组成。方中重用桂枝四两祛风散寒,温经通阳;配炮附子三枚温经助阳,散寒祛湿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五味相合,辛甘发散,共奏温经散寒助阳、祛风除湿止痛之效。本方是太阳与少阴合证,为风湿在表,阳气虚弱之证治。伤寒表证未解,风寒留着肌肉,阳虚难以化寒湿,故见身体烦痛,不能转侧;风湿相搏,邪仍在表,表阳已虚,故其人脉浮虚而涩。
这几条都是用一个桂枝汤在加减变化,桂枝汤的变化方后面还有很多,无非是因邪气的性质和气血的阴阳盛衰而加减变化。顺气血而上则去芍药用葛根,顺气血而下则重用芍药。偏于阳则加石膏;陷于阴则加炮附。表不解加麻黄而成葛根汤;里兼热则少佐大黄而先表后里。表虚加黄芪而成五物汤,主治肢体萎废和麻痹;里虚则加芍药饴糖而成小建中,主治虚寒之腹痛;气机闭阻则加厚朴杏仁;水湿中盛则加茯苓白术。这些都是经常会使用到的药。
《伤寒》里的药物很有限,也就三四十味常用药打转转;方子更有限,无非几个主方变来变去;药物既然是作用于阴阳表里,而不作用于病,就可以不必那么多药,只要力量专一,分工明确就可以,所谓“药简力专”就是这个意思。《伤寒》是本乎“道”的,因而能大道至简,以一驭万。后世搞出很多药性含糊驳杂的药,也搞出了很多的方,一个方子几十味药,方子越组越大,疗效越来越不确定。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