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泻心汤证的比较
临1班 于军
1、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心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通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病本在表,经五六日,邪气有内传之机,症见呕而发热者,说明邪传少阳。少阳属胆与三焦,凡阳经为病,必见发热。邪在胆,热在胃,胃气上遏则作呕,故发热而呕是少阳主症已见,即“柴胡汤证具”。
病在少阳,本应治以和解之法而医误行泻下,从而发生以下三种转归。
第一,虽经误下,但病情未变,即“柴胡汤证仍在”。说明其人正气较盛,未因误下而引邪内陷形成坏证,故曰“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胡汤”。但误下毕竟正气受挫,服柴胡汤后,正气行药力之助,奋起与邪气抗争,以致出现“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的“战汗”情况。
第二,若误下后,见心下满痛,按之石硬,是少阳邪热内陷入里,与水饮等有形实邪相结于胸膈,形成大结胸证,则应治以大陷胸汤。
第三,若误下损伤脾胃之气,使少阳邪热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故而出现“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此之痞满在于心下,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不解,故不能再用柴胡汤,可用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以消痞。但满而不痛是心下痞的辨证要点。在临诊中不必拘泥于经文中误下之后损伤脾胃之说,“但见一症便是”。心下痞、恶心、呕吐、肠鸣等症均可应用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组成: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煎服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为辛开苦降之剂,并佐以补脾胃之代表方,亦为和解之剂,寒温并用、阴阳并调。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即由半夏泻心汤衍生而成。
本方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的功用。药物二次煎熬,使原六升的药去滓,再煎取三升,是较为独特的煎服法。意在使药汁浓缩,药性合而为一,有利于和解,调和脾胃气机之升降,使寒热不致错杂相扰。
半夏泻心汤的病机为阳虚痰阻,热结中焦,其主症以呕逆、胃脘灼热、心下痞满为主。
2、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病在表,汗出之后,表证虽解,但或因汗不得法,损伤脾胃之气,或因其素日脾胃气弱,以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互阻于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形成“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的证候。心下痞当按之柔软,此言“心下痞硬”,谓按之腹肌有紧张感,属气机痞塞之重症。然虽痞硬,却按之不痛,故仍与结胸有别。
本证为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其主要证候为心下痞硬,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其病机在于脾胃气虚不运,内挟水气,饮食停滞;水邪流于胁下,或走于肠间,故见胁痛、肠鸣、下利;脾虚不能消,故见消化不良、 干噫食臭等症。治以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布水气之结。
生姜泻心汤组成: 生姜四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一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本方的特点是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重用生姜为主药,以温化水饮、温中健脾、和胃降逆。干姜由三两减为一两,生姜、干姜并用,生姜、半夏、黄芩、黄连同用,辛开苦降较为明确。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
生姜泻心汤以余邪化热、水气内停为主要病机,以心下痞及肠鸣下利、干噫食臭为主症。
3、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寒,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太阳病本应以汗法解表,医家因见心下痞而误诊为中焦有实邪积滞,反用下法,导致太阳表邪内陷,中气被伤而成心下痞,出现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医家又见心下痞加重,认为实邪未除尽,再次使用下法,则脾胃进一步受伤,运化无力,内陷之表邪与内生之痰湿互结,故其痞益甚。心下痞硬并非由于实热内结,而因脾胃气虚,邪气内陷,气机痞塞,胃中虚气上逆所致。故仍以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方用甘草泻心汤。
本方证类似半夏泻心汤证,均为误下伤中引起,区别在于本证经多次误下,脾胃虚弱程度甚于半夏泻心汤。故本方病机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组成: 炙甘草四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加人参三两,炙甘草改为生甘草。
此方为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其煎法亦然。甘草性甘平,能健脾胃、固中气,故在虚痞中重用甘草。去滓再煎,其目的也是使药性和合,而利于和解。
甘草泻心汤的病机须区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不同。《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以肠鸣、下利、完谷不化为主症;《金匮要略》方证则为湿热毒盛、脾胃虚寒,以咽痛、乏力而不得眠、纳差、口腔阴部及肛周蚀疮为主症。
4、小结
三泻心汤都是治疗寒热错杂心下痞方,都是清胆补中之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适用于误下后,脾胃之气受伤,胃气虚弱,生姜泻心偏重于治疗食滞,水饮留于心下。
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药,偏于止呕降逆;生姜泻心汤以生姜味君药,偏于消中焦水饮;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药,偏于补中止泻。但三者都不离中焦气滞。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