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结业论文—— 临1章小华

浅析《伤寒论》中关于水饮的六个方剂

林大栋老师曾在课堂上提过“水-湿-饮-痰”,水在人体内比重占到70%,当体内某个部位的水液超过正常范围就是湿,如我们常说的“我体内湿气很重”,当湿进一步发展即为饮,饮再进一步则变化为痰。所以饮是水液代异常的其中一个阶段。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以下六个方剂是临床上治疗水饮病常用方剂:

上图是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小青龙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五苓散、真武汤六方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四味药重复率最高,可见这四味药是去水饮的特效药,这四味刚好又是苓桂术甘汤的方剂组成,因此可以说苓桂术甘汤是去水饮的基本方,而其他药则由于不同病位病机,组成了不同方剂,展示了各方剂的特性。

(一)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朮、甘草(炙)各二两

典型脉症是心下逆满,或胸胁支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头晕心悸,短气而咳,呕吐清水痰涎,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滑。三大常见主症:胸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起则头眩。

苓桂术甘汤对应的病机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呈饮。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中茯苓能袪除胃内停水,治痰饮,渗水道,而治由于内气上冲所引起的动摇症状;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白朮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

医案:吴某,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炎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

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厚朴10克,薤白10克。

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刘渡舟医案)


(二)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典型脉诊是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脉浮缓。三大主证:桂枝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其病机为:表邪未尽,水气内停于胃内。

本方为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朮而成。方以白芍、白朮、茯苓三药为主药,白芍开泄水结,通利小便;白朮健脾燥湿散水;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大枣、甘草补土制水。水结得开,小便通利,里气得通,表气亦和,诸症悉除。本方组方主旨,在于开结利水,不在解肌发汗(故方中去掉桂枝),其获效指征当为“小便利则愈”。 全方开结利水,宣通表里,表气失和的症状自然消除。治里达表,立此治法,独具新意。


(三)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典型脉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痰多而稀,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大或浮紧。三大常见主症为:发热恶寒无汗、咳痰清稀、小便不利。

小青龙汤病机为表有寒邪,里有水饮。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医案:夏某,女,32岁。近3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亦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近来症状: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

处方: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五味子四钱,半夏五钱,茯苓四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胡希恕医案)

本治疗方中用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夏、干姜、五味子、茯苓逐寒以祛里饮,故表解里饮去,则咳自止。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炙甘草二两,

典型脉症: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间有咳嗽,咳时胁痛加剧,苔白滑,脉浮数,重按弦紧。常见主症:胸胁满,口渴,小便不利,苔白滑。

病机:少阳受邪,冲气上逆,水气不化,内停为饮。

方中的柴胡,黄芩主要是作用于胸胁部,而有解热、疏通、鎭静的效能;柴胡加黄芩疏散少阳邪气;桂枝治表证与气的上冲,并协同牡蛎而鎭抑胸腹的动悸,且通阳化气;干姜为温药,能温里寒,鼓舞组织的机能,温肺化饮。桂枝加干姜,通阳化气,温阳化饮,加强气化在内之水饮;栝楼根滋润、止渴,有鎭咳作用,并滋润不足的水分;甘草调和诸药并治气上冲,且有健胃护胃的效能。

医案:李某某,女,36岁。胸脘憋闷,嗳气,纳呆,晨起口干,大便稀溏,日3-4次。舌红,苔白腻,脉沉弦。

处方:柴胡16g、黄芩3g、干姜10g、桂枝14g、天花粉10g、炙甘草10g、牡蛎30g(先煎)。

服药7剂后来复诊,胸脘憋闷口干明显缓解,胃口稍有好转,近两日大便成条,苔薄白。效不更方,再用5剂巩固治疗。


(五)五苓散

 [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典型脉症: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或水肿腹胀,呕逆泻泄,脉浮或浮数。三大常见主症:小便不利,渴不思饮,水肿腹胀

 病机为水饮停蓄,膀胱气化不行,水湿不能下输,津液不能上承。

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去胃内停水,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泽泻利水渗湿,善去膀胱之积水;猪苓利水渗湿,善排下焦之水湿,通利小便;桂枝温阳化气利水。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均为温阳化饮之常用方,组成中同有茯苓、桂枝、白朮。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臣以茯苓、猪苓,直达下焦,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头眩、脐下悸、或吐涎沫等症;苓桂朮甘汤以茯苓为君,臣以桂枝温阳化饮为主,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

病案:曹老师,女,42岁,腹胀,小便不利一周,小便量少,尿不尽感,脉弦,舌白腻,口干,饮水不多,饮食睡眠尚可,大便正常。脉弦。

桂枝15 g 白术20g 茯苓20g 泽泻20g  猪苓15g  半夏15g  厚朴15g 苏梗20g  藿香15g  枳实25g  木香10g

结果:服用七剂后,腹胀基本缓解,小便顺畅。


(六)真武汤

 [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典型脉症:身热,自汗,心下悸,头晕,身重,四肢沉重,摇摇欲倒,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浮肿下利,脉沉细或弦细。

病机为肾阳衰微,水气内停。

方中用到附子,辛温大热,能够温肾助阳化气利水,配合生姜发表温阳散寒,利水去湿;白术健脾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二者合用培土制水,白芍有利小便行水气之功效,又可敛阴防止生姜附子过度燥热伤阴。

病案:杨女士,29,水肿,下肢肿甚,易手麻,夜尿多,睡眠浅,半夜三五点易醒来,口干,饮水不多,纳呆,发胖,舌淡嫩,苔白滑,脉沉缓。曾住院治疗一月余,肾功能下降,于是转投中医。

黄芪30g 白术15g 防己20g 甘草15g 生姜 10g 红枣20g 黑附子10g 茯苓15g 白芍10g 路路通30g 泽泻30g

服药一周后,下肢水肿稍退,夜尿次数减少,睡眠好转,口干缓解。

总的来说,上述六个方剂皆可用来治疗水饮病,区别在于病机的不同,临床上把握住患者的病机便可灵活选方用药。苓桂术甘汤的病机在于中焦脾胃阳虚,阳不化气,脾不运化水湿,湿聚成饮;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用于外有桂枝证加里有水饮;小青龙汤可理解为外有麻黄汤证兼里有水饮;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是少阳证兼内有水饮;五苓散的病机是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上称,小便亦不利。真武汤的病机则是肾阳虚弱,阳不化气,水饮内停。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