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后作业:论---喉

第一节课后作业,按照林先生的方法,第一次搜索关于癌症在古代到底叫做什么?

从基础做起搜索了,想知道的---喉癌。以及各种成因,病程,治疗方法。

  1. 《喉舌备要秘旨》

论喉症

喉痹一症,在古方书虽有十八证之辨,古人悉指为相火。然此症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证,不可不详察也。盖火有真假,凡实火可清者,即真火证也。虚火不宜清者,即水亏证也。且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阴证也。故《内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病颔肿,其义即此,何后人之弗究也?

●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少阴、阳明、厥阴,皆有此症,具列于后。但其中虚实,各有不同,盖少阳、厥阴为木火之脏,固多热症。阳明为水谷之海,胃气直透咽喉,故又言阳明之火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因口腹过嗜肥甘辛热而起者,多属阳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实火论治,至若少阴之疾,则非此之比,盖少阴之脉始于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本。凡阴火遂冲于上,多为喉痹。但少阴之火有虚有实,不得类从火断。若果因实火,自有火症火脉现出,亦易知也。若因酒色过度,以致真水亏损者,此肾中之虚火证也,非壮水不可。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证也,非温补命门不可。凡此诸经不同,而虚实大异,皆后人所罕知,独褚氏遗之,有上病察下之说,诚见道之言也。

●喉痹症总治之火,则名目虽多,似有不必尽辨者。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即如单双乳鹅及单双缠喉症之有不同也。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鹅,肿于一边者为单鹅,此其形必圆突如珠,乃痈疖之类,结于喉间,故多至出毒,或宜刺出血而愈者。若缠喉风,则满喉红肿,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此其所以有异,而治之亦当有法也。

另搜寻到更多知识:

【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 【本篇題解】介紹癰疽,包括其成因、病程、死期,並且列舉了十九種癰疽的名稱、症狀、部位、治療方法。癰疽的成因、病程、死期。
  •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寫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歧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寫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寫,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藏,藏傷故死矣。
  • 十九種癰疽的名稱、症狀、部位、治療方法。
  •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 歧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寫,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寫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鍼。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穀實ðð,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坐陵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 癰和疽的辨別。
  •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 歧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 歧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本篇之名句選:★ 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