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比较
徐美君
太阳病,
痞,痞塞不通
痞的成因
结胸证,误汗,误下
误汗,发汗方剂,伤表之卫气,津液
误下,攻下方剂,伤里之胃气,津液
因而是表里俱伤,到了阴阳气并竭的程度,阴阳气俱竭,不能阴阳相交,行成不了交互交泰,故而形成痞。
痞的部位
心下,指胃。伤寒里阳明篇:胃家实。胃包括了胃,小肠,大肠。
痞的病性
在太阳经,气分,因为太阳经多气少血,所以是气分病。
然而这里又有误下,心下,故而涉及到津液。
说文解字里痞,痛也。主证我们不能按解字,这里是胀满的感觉。
为啥误汗,误下却是胀满呢?内经,病机十九条,诸腹胀满,鼓之如鼓,皆属于寒。虚则生寒。
本来结胸是水气互结于胸,属于热证,但是经过,汗法,下法后,伤了卫气,津液,故而成了虚证。虚则生寒。这个是结胸的误治的一种。这里,表里俱虚,这个表里,是太阳经的表里俱虚。但是,虚的是卫气,和津液。一种表里俱虚的病因病机,依旧是太阳经气分病。
第一种痞,按之濡,濡,柔软,但是这里是个结块,不是硬结。结胸和痞的触诊区别就是结胸按之硬,痞按之软。
脉,关上浮,关上,这里没有分左关还是右关。按照我们的习惯,肯定是右关上。但是为啥要说关上,不说关呢?上中下三部取脉,浮取,力道如三黍之重,是浮脉。显然这里没有说,中取,沉取。
这里按之濡,用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大黄苦寒,黄连苦寒
首先从性味看,苦,苦入心,寒呢?是还有热吗?应该是还有点。以麻沸汤二升,渍。这里苦寒体现了反治法。又体现了苦降之法。
所以我们应该看太阳病,身疼痛的提纲,有恶寒,发热。太阳病的心下痞,类似不类似胃肠型感冒?
所以,泻心汤的应用依旧是八法中的清法。既然是气分,而且是寒热错杂,这里第一种用苦寒清热。
痞塞不通,气分病,苦寒清热,这个热是壅塞在里之热,故而用了苦寒药从因虚生寒之病性,而为清热通畅气机壅塞不通之效。要看到结而濡软。
大黄二两,二是坤,坤,不就是内经所言的胃肠六府,但其功能如天之运行,周而复始,往复循环不断。
黄连一两,一是坎,天水一,天一生水。
而从地数之运,用药从坤二,坎一,地运之数,而达到天运的功能。
麻沸汤,这个我们不确定,但是这个麻沸汤肯定有麻黄。开的效果。
所以,辛开,苦降,辛开,开的是阳气,苦降,降的是一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用这个由辛开苦降的治法达到升而已降的机体生理的正常功能。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复恶寒,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汗出,寒热相争,正邪相抗,阴阳相搏,阳加于阴,乃汗出。太阳经以卫气卫表抗邪,六经之藩篱!
在泻心汤中,我们看到阴阳气并竭,这里阳气,即卫气,卫气和津液一起衰竭。而复恶寒,再次感受触冒风寒,就是复感。而阴阳气俱竭,无力抗邪,这时候就要助卫气,补津液,抗邪外出。
治法:温,清,消
病位:太阳经卫分表虚证
病性:寒热错杂
病因病机:结胸证汗,下后,复感
泻心汤,寒热错杂,热多寒少,而附子泻心汤,是复感恶寒。所以,一比较,太阳卫分表证的附子泻心汤寒多热少。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两
药性:大黄黄连黄芩,苦寒;附子,辛甘大热
数量:苦寒三味辛甘大热一味
阴阳者,水火也。
这里是天阳和中五土中之水,以火生土,而土能克水。
大黄黄连泻心,心,五行属火行,泻火行而达到运水行的效果,泻而为用,符合六府者,泻而不能满的特点。象六腑地道的象天运功能。
附子本为补火助阳之品,象乾阳,而用一两,坎水一,天一生水。
黄芩与附子的比1:1,
胃家,以小肠为最火行,故而附子与黄芩在小肠中作用最大,小肠泌别清浊,主液。大黄黄连在胃中和大肠作用最大,胃属土行,大肠属金行。
胃中,食物的食糜多,大黄黄连可推动,故而,坤2为有形,为阴。黄芩在小肠和大肠为1,坎水,主要因为,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而附子一两,乾无形,天一生水,为阳,附子有补火助阳的功效,有助于阳气和卫气。这是通地道(六腑),而达到运天道。地气升而成云,天气下而为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所以这里说的水为助卫阳之气的水。也就是津液!是药物助阳,推动水谷运化为津液,从而使地道通,天阳运,而达到太阳为开的目的。
生姜泻心汤
汗出,解。汗出后,表证已解。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了,也就是太阳经卫分表证没了。
胃中不和,胃中,属里,这里没有说虚,但是属于太阳经卫分里证。也就是胃中气机不和。干噫,胃中气机上逆。食臭,有积食,口臭,有化热之象。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个是气机上逆,一个是食积化热。
病因:胃中不和,食积化热,有水气(水饮),气机逆乱(气机上逆,肠道气机紊乱)
病位:太阳经卫分里证,具体部位胃家(胃,肠)
病性:寒热错杂,气机逆乱
治法:调和气机,清热
八法:和法,清法,消法,温法
处方:生姜泻心汤--生姜 半夏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大枣 甘草
功效: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八味药,气机逆乱,艮8,止。
这个比半夏泻心汤干姜用量少了,加了生姜!
只是气机逆乱,所以不用过多温阳气,干姜减量,而有食积化热,用清热散结
再说下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12枚擘
六味药,乾六,代表阳气,是助阳。
半夏半升,和中五之数,半夏有和阴阳的作用,半夏成于夏,雨水多,而且夏天最为火热,阴阳水火,所以调和阴阳。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黄芩干姜人参三两,助阳气发越,
黄连一两,厚肠胃而止泻(元代药性赋)
大枣12枚补中土,土爰稼穑,应十二月,中央土以灌四滂。
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
太阳病:伤寒,中风
本来是表证,反用下法,病不解,又用下法,导致胃中虚,客气上逆,这里和胃中不和的上逆又不同,是客气上逆,胃中不和的上逆按之柔软,胃中虚的客气上逆按之硬。这是痞证里唯一按之硬的,要区别于结胸的硬,结胸的硬有大小,如覆碗,如倒杯大小的硬。
下利,水饮,
完谷不化,阳气虚。
非结热,即是寒,阳虚则寒
病因: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复下
病位:太阳病卫分证里证。具体部位胃家(胃,小肠,大肠)
病性:阳虚生内寒,客气上逆,水饮盛
治法:温阳化饮,止利
八法
温,补
处方:
甘草泻心汤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黄连一两
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药味6味
乾6 阳
甘草四两,巽4,在坎水,巽风为开,甘草补气温阳,调水道
黄芩干姜三两,震3,在巽风起,则震为动,辛开,苦降,
半夏半升,中五,应调和阴阳,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大枣12枚,不再重复
黄连一两,坎1,苦寒之性,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厚肠胃而止泻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