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区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
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九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前各温服一碗。
[剂型] 汤剂
[功用 调补阴阳,固气濇精。
[适用症状] 虚劳阴阳两虚,夜梦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象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亦治下焦虚寒,少腹拘急,脐下动悸之遗尿证。
方解]
本方以用力渐趋衰弱,而有不规则的发热,并有头痛、目眩、自汗、盗汗、不眠、身体疼痛、心悸亢进、下腹拘急、及阴头寒冷与失精梦交之类的性神经衰弱等症状者为目标,患者易兴奋,易疲劳,大多为脉大而无力,脐部动悸亢进。本方即在桂枝汤中,加入龙骨牡蛎两味而成者。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和荣卫;白芍收阴,生姜散寒,草枣益脾补气之故。更用龙骨以涩其阳,牡蛎以涩其阴,则肾肝既固,浮越收敛,诸证自愈,殊验。 [收起]
[注意事项] 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于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在其中的单味药里
桂枝可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龙骨用来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牡蛎的作用是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芍药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炙甘草是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生姜在本方中是用来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大枣可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桂枝 [性味] 辛、甘,温 [归经] 肺心膀胱
[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药性] 温补散燥
龙骨 [性味] 甘、涩,平 [归经] 心肝肾
[功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2、用于肝阳眩晕3、用于滑脱诸证4、用于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愈
[药性] 补降收燥
牡蛎 [性味] 咸、涩,微寒 [归经] 肝肾
功效]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用于痰核,瘰疬,症瘕积聚等证 3.用于滑脱诸证 4.用于胃痛泛酸
[药性] 微寒补收燥
芍药 [性味] 苦、酸、甘,微寒 [归经]肝脾
[功效] 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
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 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药性] 微寒补收润
炙甘草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肺、脾、胃
[功效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 补收润
生姜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脾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药性] 温补升散燥
大枣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
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药性] 温补降收润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出处 伤寒论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铅丹一两半。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医方集解)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剂型] 汤剂
[功用] 调和气血,安神镇惊。
[适用症状] 胸满闷,脐部动悸,心烦,惊悸不安,睡眠障碍,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难以转侧,舌苔黄腻,脉弦硬有力。
方解
]1.方中的柴胡配同黄芩作用于胸胁部,疏开郁气与解热;龙骨、牡蛎有鎭静的功效,能镇静胸腹部的动悸,并治神经过敏、不眠、心悸亢进等;桂枝可治上冲;茯苓具有鎭静、强壮、利尿的功效;半夏、生姜俱能袪除胃内停水;大枣除有利于强壮的效能之外,尙有疗治急迫的功能;生姜能促进吸收诸药,且有健胃的功效;大黄能通大便,并有消炎的效力。
2.构成本方的主药是柴胡、龙骨和茯苓。柴胡能泻胸胁的实热;龙骨有收敛鎭静内气动摇的效能;茯苓则由于利尿而鎭静因停水外溢而起的动摇;柴胡协助黄芩作用于胸胁部,而有解热、疏通、鎭静的效能。龙骨、牡蛎具有鎭静作用,能鎭静胸腹的动悸,并治心悸亢进、失眠、惊恐等的神经症状;桂枝治上冲;茯苓善于利尿,并协同半夏祛除胃内停水。又茯苓、龙骨、牡蛎三者协力而治心悸亢进;大枣与生姜调和诸药而强化药效;大黄用以舒顺内部之气,而疏通肠管,且有消炎鎭静的效能。
3.本方有调整中枢神经的主要作用,能缓解或消失痉挛性的发作,对于中等体质以上之神经衰弱症状及癫痫等均有良效。方中柴胡、黄芩,用以疏解少阳胸部之邪,并清理热;龙骨、牡蛎,平定精神神经不安状态;桂枝治上冲;茯苓利小便;半夏去停水;大黄疏通肠管,以顺内部之气,人参益气;姜、枣则协助诸药,而强化药效。如此,共奏和解内外,镇静安神之功。 [收起]
[注意事项]
1.没有便秘可去大黄。
2.虚证体质者不宜,或改用抑肝散服之。铅丹药房不备,故现多不用。本方患者体质多属于敏感型,症状易反覆,情绪易波动,故治疗时须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
在其中的单味药里
柴胡可以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半夏用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茯苓的作用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桂枝可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党参是用来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黄芩在本方中是用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大枣可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生姜用来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龙骨的作用是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牡蛎可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大黄是用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柴胡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肝胆
[功效]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临床应用]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药性]微寒泻升散燥
半夏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 脾胃肺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3.用于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 4.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症
[药性] 温补降散燥
茯苓 [性味] 甘、淡,平 [归经] 心脾胃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临床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诸证3、心悸,失眠
[药性] 泻降收燥
桂枝 [性味]辛、甘,温 [归经] 肺心膀胱
[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药性] 温补散燥
党参 [性味]甘,平 [归经] 脾肺
[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临床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等症
2.用于肺气亏虚的气短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等症
3.用于热伤气津,气短口渴之证
4.用于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
[药性] 补升收润
黄芩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胃胆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用于肺热咳嗽
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 寒泻降收燥
大枣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
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药性] 温补降收润
生姜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脾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证3、用于风寒咳嗽
[药性] 温补升散燥
龙骨 [性味]甘、涩,平 [归经] 心肝肾
[功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 1、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2、用于肝阳眩晕3、用于滑脱诸证4、用于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愈
[药性] 补降收燥
牡蛎 [性味]咸、涩,微寒 [归经] 肝肾
[功效]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临床应用] 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用于痰核,瘰疬,症瘕积聚等证 3.用于滑脱诸证 4.用于胃痛泛酸
[药性] 微寒补收燥
大黄[性味]苦,寒[归经] 脾胃大肠肝心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临床应用]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本方剂由具备如下功效的药对组成
[药对]柴胡、黄芩
[功效] 和解少阳。相须。
[主治] 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往来寒热。
[药对]生姜、大枣
[功效] 养脾胃和营卫。相使。
[主治] 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药对] 龙骨 、牡蛎
[功效] 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主治] 治疗: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 2、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3.用于滑脱诸症,如多汗、遗精、崩漏、遗尿等。
[药对] 黄芩、姜半夏
[功效] 一寒一温,辛开苦降,以顺其阴阳之性而调和阴阳,故淸热泻火、和胃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
1.邪居少阳,误下成痞;2.温邪留恋,痰热互结,脾胃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3.寒热互结,以致胸膈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诸症;4.上焦有热,咳嗽吐痰;5.胃酸过多,胃脘嘈杂等症。
[药对] 生姜、姜半夏、茯苓
[功效]温胃、化痰、止呕、化饮。
[主治]寒饮呕吐。
[药对]桂枝、牡蛎
[功效] 一温一寒,一散一敛,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通经脉、蠲痹止痛、敛阴制酸。
[主治]1.痛风病;2.胃、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虚寒型者。
[药对]柴胡、牡蛎
[功效] 一升一降,一敛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调和气血,疏肝软坚,推陈出新。
[主治]
1.慢性肝炎,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胁痞满、脘腹胀满等症;2.慢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者;3.慢性结肠炎,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土者;4.汗闭证,证属营卫不和,毛窍开合失司者。
[药对]茯苓、姜半夏
[功效]化痰止呕。相须。
[主治] 治疗胃中停饮之呕吐。
[药对 生姜、姜半夏
[功效]温胃、化痰、止呕。相畏相使。
[主治]治疗寒饮呕吐,失眠,容易焦躁紧张、心惊。
[药对]桂枝、龙骨、牡蛎
[功效]降冲逆,平肝潜阳。
[主治]治疗气上冲,失眠,肝阳上亢。
[药对]大黄、桂枝
[功效]逐瘀泻热。
[主治] 治疗下腹拘急硬痛、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谵语烦渴、甚则如狂,以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脉沉实或涩。
古代的精神神经心理病用方,传统的安神定惊解郁方,具有抗抑郁、改善焦虑情绪、镇静、安眠、抗癫痫等作用,适用于以胸满、烦、惊、身重为特征的疾病。
一、原始配方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铅丹一两半。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二、方证提要
胸满,脐部动悸,烦,惊,睡眠障碍,小便不利,谵语,身重难以转侧,苔黄腻,脉弦硬或滑而有力者。
三、适用人群
1.表情淡漠(“柴胡脸”):体格中等或偏瘦,脸型以长脸居多;面色黄或白,缺乏光泽,抑郁神情,表情淡漠,疲倦貌。
2.性格内向:性格偏于内向,自我评价差,叙述病情话语不多,语速慢。做事规范严谨细致。
3.不定愁诉: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常有的症状有睡眠障碍、疲劳感、怕冷等。此外,胸闷、心悸、头昏、耳鸣、不安等不定愁诉也很多。或有精神压力过大,或情感挫折等诱因。
4.胸胁苦满:两胁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僵硬感,缺乏弹性。腹主动脉率动明显。心率多偏快。
5.舌苔黄厚,大便多干结难解。
四、适用病症
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抑郁为表现的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神经性耳聋、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2.以精神障碍为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脑萎缩、小儿大脑发育不良等。
3.以动作迟缓、抽动震颤为表现的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脑损伤、癫痫、小儿多动症、小儿脑瘫等。
4.伴有睡眠障碍的性功能障碍、闭经、更年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脱发、痤疮等。
5.以惊恐动悸为表现的心律不齐、心脏神经症、房颤、旱搏等。
五、加减变化
1.面黯红、舌紫者,合桂枝茯苓丸。
2.胸闷、腹胀、焦虑不安、舌尖红者,合栀子15g,厚朴15g,枳壳15g。
3.躁狂、便秘、月经不通,加桃仁15g,芒硝10g,甘草5g。
4.面红油、烦躁、失眠、舌红苔黄,加黄连5g。
六、使用注意
有些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停药后即可缓解。
七、黄煌解读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古代的抗抑郁方。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情感性障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特征,患者常常诉说疲倦乏力、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失眠、便秘、性欲抑制、体重减轻等,但各种检査无明显异常。我们临床观察,本方对伴随较明显的焦虑症状的抑郁症者效果显著,能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疲劳感,提高意欲,消除惊恐不安感。多配合栀子厚朴汤。伴有睡眠障碍的阳痿早泄、闭经、更年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脱发、痤疮等也可以用。本方能提高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梦游症、小儿夜惊等有应用机会。
2.本方能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无论疾病、毒品或者外伤手术导致的脑实质以及功能的损伤,都可考虑本方。胸闷烦热,合栀子厚朴汤;面黯红、舌紫黯,合桂枝茯苓丸;躁狂便秘,合桃核承气汤。
3.本方对小儿脑病有效,如小儿脑瘫、小儿癲痫、夜惊夜游症、小儿舞蹈症、小儿多动症等,以体格较壮实、睡眠不安、大便干结者为适宜。如抽搐严重,可合风引汤(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龙骨、牡蛎、滑石、桂枝、大黄、甘草、干姜)。
4.本方用大黄,就是为了醒脑,临床用量应调整。身体壮实、便秘、舌苔焦黄者,用生大黄,量可大于半夏、黄芩;消瘦、食欲不振或腹泻者,可用制大黄,并酌情减量,甚至不用大黄,加甘草,此方对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害怕大黄者也适用。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大小柴胡汤的方证需要鉴别。从体格壮实度以及腹力充实度看,大柴胡汤证最强壮,小柴胡汤证最弱;从抑郁程度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最重,大柴胡汤证最轻;从往来寒热来看,小柴胡汤证最明显,而脐跳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所特有的。
【提示】来自“黄煌经方”的资料、摘自中医书友会文章、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金匮要略》虚劳病章节中主要方剂之一,主要治疗虚劳失精诸证。《金匮要略》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主治失精病人阴亏日久,阳气随久泄而虚损,阳失去阴的涵养则浮而不敛,阴失去阳固摄则走而不守,以致心肾不交,本方重在调整阴阳!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晚上阳气归阴,方能呼呼大睡。阴阳不调,阴虚则火旺,阳虚则虚阳外越,均可迫津外泄故盗汗。本方中桂枝汤调和阴阳(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龙骨牡砺潜阳入阴,交通心肾,方义正合失眠、盗汗之病机,因方证对应,故本方对失眠盗汗也有疗效
加减:如合并抑郁(身无力,无精神,怕冷,性功能低下,脉沉细等证)加四逆汤。
如合并口干渴,大便干,舌红少津阴虚火旺较重者,加百合、生地。
如兼见大便溏薄,下坠,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者加理中汤。
如兼见心悸,舌红少苔加生脉饮。
如盗汗严重,睡着汗出如洗加附子、重用黄芪。
如头疼,干呕,加吴茱萸。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