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食物和药物都有五味之性,通过了解五味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在日常餐饮中我们就可以利用食物或者是药食同源的药物来调节身体的失衡。 


---------------------------------------------------------灵枢_五味第五十六-------------------------------------------------

五禁:肝病禁,心病禁,脾病禁,肾病禁,肺病禁

肝色青,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总结】这里给出了五脏有病时的饮食宜忌,还列举了具体的食物,可以直接应用。

--------------------------------------------------------素问_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以散之,用补之,泻之。

心欲软,急食以软之;用补之,泻之。

脾欲缓,急食以缓之,用泻之,补之。

肺欲收,急食以收之,用补之,泻之。

肾欲坚,急食以坚之,用补之,泻之。

肝色青,宜食。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总结】这里列出了五脏所苦及所欲,也说明了五味的补泻使用场景,但是需要自己能够正确地辩证。

【疑问】这里的“补”、“泻”针对每个脏,具体是指什么情况呢?

-------------------------------------------------------灵枢_五味论第六十三-------------------------------------------------------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走筋,多食之,令人癃;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总结】说明了过食五味会导致的结果。但是怎么样才算是过食,不到好定量定性,个人理解是大量,长期偏吃吧。除此之外,应该跟个人体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都有关吧。

-----------------------------------------------------素问_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入肝、入肺、入心、入肾、入脾,是为五入。

五味所禁: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总结】“五味所入”只是说明了五味入五脏,并没有表明对该脏腑是好还是坏,所以不能看到酸入肝,就认为吃酸的对肝有好处。另外,从用药角度来考虑,这些味道的药材可以引药归经,也就是可以做药引。

“五味所禁”说明了在哪些病态情况下,慎用哪些味道。可以作为生活常识使用。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岐伯对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 ...,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 ...,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 ...,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 ...,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 ...,伤血,甘胜咸。

【总结】“胜”的关系,我理解为压制、中和的意思,比如一碗汤太酸了,加点辣味去,可以减少酸对身体的影响。

【疑问】“酸伤筋,辛胜酸”,是否可以推导出“筋伤,宜辛”呢?

--------------------------------------------------------素问_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伤筋,辛胜酸。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伤气,咸胜苦。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伤脾,酸胜甘。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伤皮毛,苦胜辛。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伤血,甘胜咸。

【疑问】在“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是“甘伤肉”,此处是“甘伤脾”,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五味入五脏,也可以伤对应的脏,即酸伤肝、苦伤心、甘伤脾、辛伤肺、咸伤肾,同时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呢?

----------------------------------------------------------素问_五藏生成篇第十-----------------------------------------------------

是故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则皮槁而毛拔;多食,则筋急而爪枯;多食,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总结】这是从相克的角度来描述五味伤人的。

---------------------------------------------------------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五味:入肝,入肺,入心,入脾,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走:走筋,走气,走血,走骨,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病在血,无食;病在肉,无食。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疑问】此处“苦走血,咸走骨”与《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的“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描述不同,是否可以理解为:苦和咸,均可以走血走骨呢?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总结】描述了味太过是产生的问题。反过来,我们在平时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在饮食上是否有太过的情况。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