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关于经方中白术与茯苓同用比例不同的浅析 临1班陈颖波

经方中茯苓与白术时常相须使用,先看看两者中医大脑的结构分析


两者对比不难发现,收与燥的功效是两者共有的,当茯苓白术同用时,此效用会达到最大。





调整胃肠道,尤其是脾胃有湿邪,中焦力量不够的时候,白术和茯苓同用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

可以先看看经典方剂:













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首方,其中白术和茯苓同用,加强中焦力量,此时白术与茯苓的比例是1:1.







可以理解为来说是利用白术收纳胃肠道内浊水(湿),茯苓排出浊水,人参补充并重新分布水液平衡,甘草调节这些药物的作用及调和五脏。


再来看此方:













本方为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朮而成。方以白芍、白朮、茯苓三药为主药,白芍开泄水结,通利小便;白朮健脾散水;茯苓淡渗利水;大枣、甘草补土制水。水结得开,小便通利,里气得通,表气亦和,诸症悉除。本方组方主旨,在于开结利水,不在解肌发汗,其获效指征当为“小便利则愈”。 全方开结利水,宣通表里,表气失和的症状自然消除。治里达表,立此治法,独具新意。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可以理解为:中焦有湿邪之人,服用桂枝汤或者误下后,胃肠道水液循环仍无法恢复,于是运用白术收纳胃肠道内浊水(湿),茯苓排出浊水,白芍开泄水结,通利小便,利用小便排病的方剂。

此方中白术与茯苓比例为1:1.

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白术与茯苓剂量为1:1时,对中焦脾胃补益调整的力量最大。


接下来我们看看同样是利小便排病的经方:












此方中与上方相同之处,同样运用到芍药、白术、茯苓,但为了驱散肠胃滞留的水气,茯苓与白术比例为3:2,利尿的作用大大增强。

而真武汤用于阳虚证,被称为少阴病之葛根汤,应用甚广,以新陈代谢机能沉衰,心脏衰弱,体温低降,肠胃滞留水气,机能失调之一切病症甚宜。患者一般呈腹部软弱,倦怠疲劳感甚极,手足易冷,四肢沉重疼痛,全身缺乏生气,本证之下利为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排便之前,会有腹痛。方中茯苓、白朮,去胃内停水,增进胃肠机能,白芍调节内脏平滑肌的紧张,缓解痉挛而止痛;附子则温补之力极强,与生姜组合,振奋新陈代谢,将全身机能赋活。凡水饮内结,或汗后亡阳所引起诸证,皆可治之。


而同样是利小便,如果茯苓的用量进一步比白术更多,则有以下两个方剂:




































茯苓与白术的比例为2:1,不难看出,当中焦的浊水发展为饮的时候,具有泻性的茯苓用量必须增加到补性白术的一倍。

然而水饮如果停留在身体里甚至引起呕吐,那茯苓的用量需要更大的增加。比如:






















此时茯苓与白术的比例甚至达到了8:3



我们再来看看白术用量比茯苓多的方剂:























此方中白术的用量比茯苓多,达到了4:3,整体方性为温补,此方治疗少阴骨节疼痛,不仅是肠胃有浊水,同时骨节皮内也有浊水,因此使用白术+附子去除肠胃之外的浊水。白术用量增加了。


通过以上粗浅分析,我做了一个简易理解图。























得出的大致结论为:白术与茯苓同用时,等量比例可以将力量固定在中焦,并能够排出浊水,改善胃肠道水液循环,增强中焦力量。如果出现水气病,则需要增加茯苓使用量,进而发生中焦痰饮病,水饮内停时,茯苓用量需要进一步增加。而如果中焦及关节皮下亦有湿邪浊水时,需要增加白术的用量。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