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雅三班 王建国 结业论文 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苦蛇缓释栓剂 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苦蛇缓释栓剂 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研究技术报告

 

 

 

王建国 1390537909

 

 

 

 

  中文摘要

本课题在查阅苦参、蛇床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及栓剂制备和质量控制研究近二十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研究方案。以氧化苦参碱为对照品,以苦参总生物碱为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苦参药材中苦参总生物碱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准确,简便可行;在此基础上,对苦参4种提取方法的总生物碱提取率进行比较,从简化工艺等方面考虑,最终采用了酸水冷浸法提取苦参总碱。苦参总生物碱的纯化研究,采用不同浓度乙醇醇沉、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阳离子树脂吸附分离纯化等方法,结果表明阳离子树脂吸附分离纯化苦参生物碱具有明显优势。并对阳离子树脂纯化方法的上样浓度、上样量、流速、洗脱工艺等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佳的分离纯化参数,并制备了苦参总生物碱。以蛇床子素为对照品,以蛇床子提取物中总香豆素含量为指标,考察蛇床子的粒度、提取温度、提取压力、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二氧化碳超零界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成型工艺方面,以栓剂的外观形态、融变时限和溶出度为指标,考察了甘油明胶、聚乙二醇和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三种常用的基质及配方组成,结果以甘油明胶为基质制成栓剂最好,在此基础上优选工艺条件并制备了3批苦蛇缓释栓。

在质量控制方面,采用TLC对制剂中苦参、蛇床子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表明斑点清晰,分离效果较好,阴性对照无干扰,表明所选的TLC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分别以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和为指标,采用HPLC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为苦蛇缓释栓中主要药效成分的检测提供了依据。按2020《中国药典》附录中栓剂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制剂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对苦蛇缓释栓的稳定性试验初步考察。结果表明本制剂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稳定。

本课题结合现代临床及药理学研究,根据妇科炎症的特点,采用现代制剂工艺,解决中药制剂工艺中出膏率高、药物用量大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原处方中各药物经过提取纯化得到有效部位,制成了有效成分含量高、副作用小、应用方便的新型制剂苦蛇缓释栓,并制定科学完整的质控标准,为进一步生产提供技术参考,为其发挥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奠定了条件。

 

关键词

苦蛇缓释栓;苦参总碱制备;蛇床子提取物制备;制剂工艺;质量控制

  

研究背景

慢性妇科炎症是成年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主要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的炎症,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女性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妇科炎症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生殖道内的微生物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过度生长,打破了原有的菌群平衡,从而出现感染的症状。据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对于成年女性而言,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妇科炎症,妇科炎症患者大多数临床症状不重,初发时并无大碍,但如不及时治疗和认真防治,可诱发其他严重性疾患,严重时可影响生育能力,甚至影响家庭的幸福。妇科炎症在临床上主要以宫颈炎与阴道炎为主。慢性宫颈炎阴道炎往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等症状,情绪变得烦躁,炎症反复刺激感染还可能引起病变。妇科病是女性常见病且多发的疾病,但由于许多人对妇科疾病缺乏应有的认识,加之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一些女性疾病缠身,且久治不愈,给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在我国中医理论中,慢性盆腔炎属"少腹痛","带下病","瘤瘤"等范畴。慢性盆腔炎常见的临床症候多为痕结癌块、湿热淚结、血疲气滞、寒湿凝滞等W。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且病势缠绵,单纯西药治疗或手术治巧效果不佳且容易复发。中医的辨证治疗方法便可显示出独特的优势。通过对病因的综合辩证,对患者全面调理,中医诊治的长期疗效较为显著。中医各医家从盆腔炎性疾病主要病机进行治疗,根据个人经验制定证型标准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采用中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有大量的临床实例和相关的实验报道,使用各种方法包括灌肠法、外敷法、中成药、针灸法、综合疗法等等,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有极大的优势,且疗效显著。但是目前国内已上市中成葫较匿乏,无法满足现状需求。如何筛选出更有针对性的中药,研制出服用更方便的制剂,缩短治疗疗程,减轻患者痛苦,是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亟待解决的问题。

“苦蛇栓”是以明代名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经典名方“蛇床子散”为基础方加减后研制开发的中药制剂,且是临床应用多年的医院制剂。结合现代临床及药理学研究,根据妇科炎症的特点,采用现代制剂工艺,解决原制剂工艺中出膏率高,药物用量大等关键性技术问题,提取原处方中各药物的主要有效部位,制成新型制剂“苦蛇缓释栓”并制定科学完整的质控标准,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

 

一、苦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苦参(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苦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曰水槐,列为中品[1]。苦参喜阳,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2]。其主要生于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海拔1500m以下。苦参具有很长的用药历史,《本草纲目》记载:“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滇南本草》记载:“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苦参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等症。

苦参中报道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苯丙素、二苯甲酰基衍生物、萜类、甾体、有机酸、脂肪酸、挥发油等类型,其中生物碱类和黄酮类为主要化学类型[3]。苦参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抑菌、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4,5]

1 苦参的化学成分

苦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脂肪酸类、萜类等。苦参根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被认为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


1.2 黄酮类成分

迄今为止从苦参根中分离出的黄酮类成分的骨架包括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查尔酮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高异黄酮类。其中以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成分居多

1.3 苯丙素类成分

近年来,从苦参中分离出的苯丙素类化合物有松柏苷,枸橼苦素A、B,伞形花内酯,紫丁香苷,(3R,4S)-6,4',-二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5'-甲氧基-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紫丁香树脂酚,(3R,4S)-6,4'-5,7,3',5'-四甲氧基-3,4-二氢芳基柰二酸-(二)-十六烷酯,芥子酸。

1.3 其他成分

从苦参中分离出的萜类成分有大豆皂苷、苦参皂苷Ⅰ、Ⅱ、Ⅲ、Ⅳ、羽扇豆烯酮、β-香树酯醇。甾醇类有β-谷甾醇和大豆甾醇B。除上述成分外,苦参中还含有脂肪酸类、醌类以及氨基酸类物质。GC-MS分析得到12个脂肪酸,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且含量较高。醌类如苦参醌A。氨基酸主要为脯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十余种。

2 苦参的药理作用

目前,对苦参的药理药效等基础研究较多,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抗炎、镇痛、抗肿瘤等效果显著。

2.1 抗炎、镇痛作用

卢迎宏等对ox 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给予苦参碱进行干预,与造模组相比,模型加药组促炎因子 IL-1β 和 TNF-α的mRNA 水平显著降低,抗炎因子IL-10和IL-13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造模组相比,模型加药组 Ki-67、PCNA 和Bax 的表达明显减少,Bcl-2 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证明苦参碱可以抑制促炎因子水平的升高和抗炎因子水平的降低。韩运洋等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动物炎症模型的体内抗炎作用,结果发现氧化苦参碱低、中、高剂量组可降低小鼠耳肿胀度(P<0.05);中、高剂量组可减少试验小鼠醋酸扭体的次数(P<0.05)及缓解大鼠足部的肿胀度(P<0.05)。于晓红等采用苦参碱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发现苦参碱能显著降低 促 炎 因子TNF-α、IL-1β、IL-6、IL-8的表达(P<0.05),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钱利武等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模型,探讨了苦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鹰爪豆碱、N-甲基金雀花碱、野靛碱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苦参碱、槐定碱镇痛作用相对较强;氧化苦参碱、槐果碱、鹰爪豆碱对耳肿胀抑制明显(P<0.05);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P<0.05)。第二军医大学通过考察苦参碱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IL-17R、p-p38 MAPK 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发现苦参碱可降低Ha Ca T细胞表达IL-17R和p-p38 MAPK(P<0.01),以及降低Ha Ca T细胞IL-6、IL-8、MIP-3α(P<0.01)。表明苦参碱可通过抑制IL-17R 的表达,阻止 p38 MAPK 的磷酸化过程而具有抗炎作用[14-17]。苦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慢性症反应和抑制促炎分子COX-2,i NOS和IL-6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体内的抗炎活性,表明其可能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潜力[18]

2.2 抗肿瘤作用

据报道,苦参总黄酮是抗肿瘤的有效药物,其能够有效抑制小鼠H22肝癌、Lewis肺癌、S180肉瘤生长,同时使人非小细胞肺癌 H460和人食管癌Eca-109裸小鼠移植肿瘤生长缓慢。从苦参中分离的去甲基羟色胺,通过抑制增殖,迁移和侵袭,在U87MG细胞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氧化苦参碱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的表达,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其凋亡,为恶性胶质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13,19]

2.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呙爱秀等通过给免疫低下小鼠注射苦参碱,发现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廓清能力,抑制 T 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率,增强免疫低下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并明显抑制其细胞免疫。有研究表明,苦参多糖参与了体外的免疫调节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免疫增强特性,如增强腹膜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NO的产量并激活i NOS 活性[13]

2.4 抑菌作用

杜思邈等研究发现苦参总黄酮和总生物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葡萄球菌等菌株具有抑菌及杀菌作用。孙磊等通过药敏实验发现,苦参总生物碱抑菌作用强于各单体生物碱,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强。李媛媛等对氧化苦参碱的抑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可以抑制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其抑菌作用可随氧化苦参碱用药时间的增长与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张爱君等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氧化苦参碱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对两者均有抑菌作用,体外抗菌活性很高[13,20]

2.5 抗病毒作用

陈佳欣研究表明4种苦参碱类生物碱在100、200mg/L浓度时能抑制HepG-2.2.15分泌HBsAg、HBeAg和细胞内乙肝病毒的DNA复制,其中槐定碱抗乙肝病毒作用优于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和槐果碱,也优于同浓度的拉米夫定,且氧化苦参碱更为安全、有效[13,21]

2.6 其他作用

苦参中活性成分还有多种其他药理作用。硫代苦参碱能够显著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并且能够降低相关联的蛋白激酶B ( Protein Kinase B,Akt)的磷酸化。肖瑛等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可抑制大鼠的血糖上升,能够预防因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Jeong GS等检测苦参薰衣草基黄烷酮( 2S)-2'-甲氧基苦参酮、槐黄烷酮 G 对谷氨酸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中HT22 细胞永生化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苦参中黄酮化合物可能经由HO-1的诱导作用对谷氨酸所致神经毒性产生保护作用[22,23]

苦参是一味传统中药材,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国内外学者对苦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各种成分单独或复合作用的机制还未能明确;多种苦参复方制剂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对其作用机理还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今后要加强对苦参药材及其饮片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定苦参药材栽培种植、采收加工、炮制与储藏的生产管理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对苦参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方法的研究,合理开发资源,推动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蛇床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的干燥成熟果实。蛇床子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的作用,用于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外治外阴湿疹、妇人阴痒、滴虫性阴道炎等[24]。蛇床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近代药理研究证实,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对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促进G1期阻滞以及诱导细胞凋亡有明显作用,另外还有降血脂和抗肿瘤作用,抑制血栓形成、镇静催眠及抗菌止痒等作用,临床上以外用为主,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等病症[25,26]

1 化学成分

1. 1 香豆素类成分

蛇床子主要含有香豆素类成分,其药材中总香豆素含量平均为2.214%[27],包括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蛇床子素、O-乙酰基哥伦比亚苷元、3’R-3’-羟基哥伦比亚苷元、O-乙酰异蛇床素、爱得尔庭、哥伦比亚内酯等。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与鉴定蛇床子香豆素类化合物中的香豆素类成分还有花椒毒酚、花椒毒素[28,29]

1. 2 挥发油类成分

蛇床子还含有挥发油成分,蛇床子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柠檬油烯相对含量为14.57%,其次为1,7,7-三甲基-双环[2,2,1]庚烷-2-醇-乙酸酯,相对含量为11. 48 %[30]。蛇床子含挥发油1.3%。秦路平等[31]利用GC-MS技术从国产蛇床子挥发油中分离出27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20个成分:α-蒎烯、莰烯、环葑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β-松油烯、α-松油烯、异龙脑、3,5-二甲基苯乙烯、奠、乙酸龙脑酯、1,8-对位薄荷二烯-9-醇、氧化二戊烯、反丁香烯、反β-麝子油烯、α-揽烯。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α-蒎烯、莰烯、柠檬烯、乙酸龙脑酯等[32,33]

1. 3 微量元素

蛇床子含有Cu、Fe、Zn、Mn、Sr、Ca、Mg等微量元素,其中铁元素含量较其他元素高,高达136.69 mg / kg,锌元素为51.72 mg / kg,铜元素为33. 49 mg / kg[34]

2 药理作用

2.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蛇床子素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等作用。其对三氯甲烷诱发的小鼠室颤具有保护作用,对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室颤均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能明显延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并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35];蛇床子素对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能明显提高兔心室电致倾闭;蛇床子素注射液预处理可减轻兔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对心肌损伤可能有保护作用;蛇床子素对阿毒素(ADR)引起的心脏毒性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加速细胞内外 Na+/Ca2+交换,降低细胞内Ca2+浓度、阻止Ca2+超载有关[36]

2. 2 对脑组织和神经系统作用

蛇床子素能改善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行为缺陷评分,减轻脑水肿,降低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8和NO含量 ,抑制脑组织中 MPO 和 NOS的活性。蛇床子醇提物、总香豆素具有显著的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和延长戊巴比妥钠催眠剂量睡眠时间,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催眠作用以醇提物作用较强,等剂量的总香豆素次之,水提物和挥发油未见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37]。另外,蛇床子无论是生药还是不同浓度的醇提物镇静催眠作用显著,且宿醉反应和耐受性等较地西泮小[38]。蛇床子素有促进小鼠学习和记忆的作用,可显著改善小鼠记忆获得、巩固及方向辨别障碍,对小鼠记忆再现障碍无明显改善。能显著延长小鼠断头耐缺氧时间,抑制大鼠肝、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降低小鼠全血、脑内胆碱酯酶活性。另外,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突触传递活动有明显促进和增强作用,对提高大脑学习、记忆能力有益。

2. 3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蛇床子素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尤其对高脂血症大鼠的作用更为明显;较低剂量的蛇床子素可通过增加血中E2水平,提高LPL和HL活性而降低血脂水平,较高剂量的蛇床子素虽可进一步增加血中E2水平,但LPL和HL活性反而降低,导致调脂作用减弱。蛇床子素可剂量依赖地促进 UMR106细胞的增殖,刺激 UMR106 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提示其可能具有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蛇床子素通过减少 NO、IL-1和IL-6的分泌而调节成骨细胞的功能,并能通过OPG-RANKL-RANK系统影响骨重建;1×10-5mol/L蛇床子素能促进 ROB 分化成熟,为蛇床子抗骨质疏松的有效成分[39]

2. 4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蛇床子素可升高环磷酰胺致生殖系统损伤小鼠血清睾酮含量的降低,增强睾丸肌样细胞AR的表达。另外,蛇床子素(150mg /kg)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环磷酰胺致生殖系统损伤雄性小鼠血清中睾酮的含量,蛇床子素(150、75mg /kg)剂量组可减轻睾丸曲细精管间质水肿,管腔内可见成熟精子,生精细胞排列较规则,附睾间质水肿减轻。由此可知,蛇床子素对环磷酰胺所致的生精功能低下有一定改善作用;蛇床子素还可提高去势大鼠雄激素、促性腺激素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因而具有雄激素样作用和促性腺激素样作用[40,41]

2. 5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蛇床子总香豆素抗支气管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作用机制与其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并通过 调节cAMP/cGMP及Th1/ Th2比值起作用;蛇床子素能够显著减少醋酸致痛小鼠的扭体次数和升高热致痛小鼠的痛阈,对物理和化学起的疼痛和炎症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另外,蛇床子素还能够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降低小鼠腹腔对伊文思蓝的通透性[42]

2. 6 抗菌作用

蛇床子提取物在体外对解脲支原体有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62.5~125μg/mL;蛇床子总香豆素能明显减弱金 黄色葡 萄球菌残余菌株的致病力。

2. 7 止痒作用

蛇床子止痒的有效组分为其醇提物及挥发油,其止痒机制与拮抗组胺的释放相关,蛇床子有效成分可显著提高磷酸组织胺对豚鼠的致痒阈,显著抑制由4-氨基吡啶所引起的小鼠皮肤瘙痒反应,抑制皮肤组织中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显著对抗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显著抑制小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显著抑制由2,4-二硝基氯苯所诱发的小鼠迟发超敏反应[43]

2. 8 抗肿瘤作用

蛇床子中含有一定抗肿瘤成分,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荷瘤鼠的生命。蛇床子素对多种癌细胞有入侵和促进凋亡作用,吕怡凝等人发现用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作用于SAOS-2细胞后,可促进SAOS-2细胞的凋亡,对蛇床子素处理后的骨肉瘤细胞中的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蛇床子素可以下调Bcl-2蛋白,上调Bax蛋白,且呈剂量依赖性[44]。蛇床子的抗肿瘤作用是相对较为广泛的,并不局限于某一种肿瘤的治疗,这也是其在肿瘤治疗方面应用的优势之一,其主要机制还是在于促进相应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2. 9 其他

蛇床子素有缓解肠痉挛和钙拮抗作用,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氢化可的松所致的阳虚小鼠和去势小鼠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通过蛇床子素在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现蛇床子素在兔体内分布及消除较快。蛇床子素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栓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降低血浆中血栓烷B2(TXB2)的含量和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TXB2/6 -keto-PGF1α)的比值有关;蛇床子素可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另外,蛇床子素具有的抗衰老作用与其具有直接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三、苦参生物碱的制备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 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苦参中的有效成分为总生物碱(简称总碱),主要有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生物碱类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45]。本研究选择苦参总碱提取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提取苦参的工艺条件,为制剂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四、 蛇床子提取物总香豆素的制备

蛇床子系伞形科蛇床属植物蛇床(Cnidiummonnieri(L.)Cuss.)的干燥成熟果实。蛇床子味辛苦,性温,具散寒、祛风、杀虫等功能。用于湿痹腰痛、阴痒带下等。中药蛇床子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除挥发油外,主要为蛇床子总香豆素。总香豆素主要以蛇床子素和欧前胡素等为主,目前已知的蛇床子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可达四十多种,据近代药理研究,此类成分具有明显的解痉、祛痰、抗过敏、止喘、抗炎等作用。有关蛇床子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日本学者宫地洋对台湾蛇床子进行过初步研究,以中国大陆部分产地的蛇床子为研究对象,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的葛发欢等对其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萃取进行过初探,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王永辉等进行了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二氧化碳流量三因素对蛇床子素含量的研究[51,52]。本实验以出油率、提取物中蛇床子素的含量为指标,着重考察蛇床子粒度、提取温度、提取压力、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最佳工艺条件

五、苦蛇缓释栓的制剂工艺筛选及制备

在我国中医理论中,慢性妇科炎症一般病程较长且病势缠绵,单纯西药或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复发。常见的炎症有“少腹痛”、“带下病”、“癥瘕”等等。临床症候多为癥结痞块、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等。中医药的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本试验采用苦参提取物和蛇床子提取物,通过制备以聚乙二醇(PEG)为主体的O W乳剂型蛇床子栓剂,改善中药粗提物制剂困难、外观差、疗效低等存在问题,制成栓剂[56,57]。不仅病人乐于接受,而且使用疗效显著,也为中药栓剂的研发进行了科学探索。

六、苦蛇缓释栓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在中药复方制剂中所含的成分复杂,而且中药材在生产、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其内在质量,确保制剂安全、有效、稳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才能保证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了建立苦蛇缓释栓剂的质量标准体系,本文对方中苦参、蛇床子等药材进行薄层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61,62],用以反映和控制本品内在质量。




主要结论

 

课题以氧化苦参碱为对照品,以苦参总生物碱为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苦参药材中苦参总生物碱的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准确,简便可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提取苦参总生物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苦参总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参数,并制备了苦参总生物碱。以蛇床子素为对照品,以蛇床子提取物中总香豆素含量为指标,考察蛇床子的粒度、提取温度、提取压力、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二氧化碳超零界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成型工艺方面,以栓剂的外观形态、融变时限和溶出度为指标,考察了甘油明胶、聚乙二醇和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三种常用的基质及配方组成,结果以甘油明胶为基质制成栓剂最好,在此基础上优选工艺条件并制备了3批苦蛇缓释栓。

在质量控制方面,采用薄层色谱(TLC)对制剂中苦参、蛇床子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表明斑点清晰,分离效果较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分别以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和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为苦蛇缓释栓中主要药效成分的检测提供了依据。按2020《中国药典》附录中栓剂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制剂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对苦蛇缓释栓的稳定性试验初步考察。结果表明本制剂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稳定。

课题采用现代制剂工艺,解决中药制剂工艺中出膏率高、药物用量大、杂质多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制成了有效成分含量高、副作用小、应用方便的新型制剂苦蛇缓释栓,并制定科学完整的质控标准,为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课题研究策划   王建国 13905379090

                   协 作 单 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