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瘀血方学习心得)

结业作业: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林老师通过中医大脑方解向我们展示,临床用药的标准化以及灵活性,通过《医林改错》里的七个袪瘀血方剂来阐述我对组方用药的学习心得:

1.血府逐瘀汤(胸中血府瘀):柴胡 枳壳 桔梗 甘草 牛膝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 赤芍 川芎

2.少腹逐瘀汤(少腹积块):小茴香 干姜 元胡 没药 蒲黄 五灵酯 当归 川芎 赤芍

3.隔下逐瘀汤(肚腹血瘀):香附 枳壳 甘草 乌药 丹皮 元胡 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赤芍

4.通经逐瘀汤(痘疹瘀血凝滞):麝香 柴胡 三甲 皂角刺 连翘 地龙 桃仁 红花 赤芍

5.身痛逐瘀汤(肢体经络风湿夹瘀):秦艽 羌活 没药 五灵酯 香附 牛膝 地龙 桃仁 红花 川芎 当归 甘草

6.会厌逐瘀汤(喉中阻隔,水呛血凝):桔梗 玄参 柴胡 枳壳 甘草 桃仁 红花 生地 当归 赤芍

7.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头部瘀血):黄芪 桃仁 红花 当归尾 赤芍 川芎 地龙

以上七个方的基础方均为为桃红四物汤,完全符合因证选药,随症加减的原则。根据瘀血所在的身体位置,以及瘀血产生的病因,兼顾症状,一张处方对应一类临床的场景。所用的引经药,行气药都具备该部位的靶向性,祛瘀活血补血行气,或止痛,或补气,针对患者当时的身体状态进行调整。

由此推导我们学习中医,根据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每一环节都是准确定位,阴阳为总纲,确定大的基调,先看表里,再看寒热。

一、表证,先看表里,再看寒热。用最简、效原则,表证中的太阳证当直接驱邪,用汗发,有汗桂枝汤(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无汗麻黄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从方中组合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应用场景除了有无汗的区别,也能体会隐藏的信息,桂枝汤的攻击性没有麻黄汤强,常患桂枝汤证的人体质可能比麻黄汤的要弱一点。壮实之人得伤寒表证无汗用麻黄汤更为适宜,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还有麻桂各半汤,或麻黄1桂枝2汤,皆是根据临床场景进行的调整。表热则要考虑热容易袭肺,伤津液耗气,所以既要透表也要注意肺部津液的补充,银翘散也是比较常用的方,若是肺热比较厉害汗出而喘用麻杏石甘汤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组方中各药的比例是决定攻击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古代医圣张仲景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示范,而我们要在临床当中举一反三,根据临床场景来调整。半表半里证,在上学期林老师小柴胡家族系列中,基本方通过加减指向不同标的临床场景。

二、里证,分寒热虚实。纯虚寒或纯实热是很好对标用方药。难点在于场景间杂的时候如何确定主要病机。这个要看医者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中老年时长上火的往往是上热下寒,若是一味看到火就用苦寒直折,会伤及阳气。医生要有整体观,人的生命阶段处于下半场时体内的阳气早已有损,有地方热了就有地方寒了,有地方实了就有地方虚了,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源头进行调整让身体恢复正常的运转,能量流动起来,寒热交融虚实平衡。反复发生口腔溃疡用半夏泻心汤取得良好效果是因为辛开苦降寒热同调调拨了气机,让身体恢复自己的运转。对于重症生命到后期,阳气必然匮乏,扶阳是关键,阳气若天与日,有阳气才有转换营养物质的基本动力,《扁鹊心书》里特别强调扶阳。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阳气的保护和护持,偏激者常以为只有姜桂附才是扶阳,其实扶阳药有很多个梯度,根据临床场景来定,比如病后调养能从稀粥开始,吃米饭也是一种恢复阳气的适当方式,如果这个时候用姜桂附无疑是大炮打蚊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总结扶阳第一梯队:艾灸,第二梯队:四逆姜桂附,第三梯队:理中、四君子,第四梯队:四妙。

总结,中正圆融,不拘泥于流派,用心体会患者所患疾病,始终把握整体观才能做到更为准确的辩证。谢谢精一书院的各位老师,谢谢林大栋老师,一起学习一直在进步,感觉很好!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