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毕业论文:白虎汤类方分析 田凯丞

问止精一书院第二学期论文:

      方剂比较分析--白虎汤类方分析

   伤寒中用到白虎汤次数较多,但白虎剂类型有好几种,临床症状千变万化,该选择哪一类方就很考验医者的功力,我们根据中医大脑系统进行如下分析比较。

方剂一:白虎汤

原文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3.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方解:

1.本方以知母和石膏为主药,而具有淸热的作用;甘草与粳米为调和剂,用以协助知母和石膏。

2.是以石膏和知母为主药,两者倶有解热的作用;石膏有清热与鎭静的功能,善解内外之热;知母能除热润燥,专主清解内热;粳米为补养之药,用以制约石膏不致使里(体内)过冷,且补给因高热所引起的消耗;甘草协助粳米补里,缓和急迫症状,且调和知母和石膏的作用。由于以上各种药物的互相协力,而清解里热及肌肉之热,而治身热、恶热、烦躁。

3.本方是治阳明经证气分表理俱热,以大热、大汗、大渴及脉大有力等证为使用目标,患者必发高热,大汗出,恶热而不恶寒,身热面赤,烦渴引饮,舌生白苔,食不知味,尿多且有时失禁。方中主药石膏与知母,俱为清凉解热作用极强,石膏有清热与镇静的功能,伤脾胃,故配伍甘草、梗米,用以调和补养之。

4.本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以此为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惟以清热生津法最宜。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方剂二:白虎加桂枝汤

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伤寒杂病论)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方解:在白虎汤方中加桂枝。治白虎汤证而兼有表证,及上冲者。

方剂三:白虎加人参汤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病,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舌干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伤寒论》)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1.即在白虎汤方中加人参所组成。

2.即白虎汤加入人参,用以滋润补养白虎汤证而因此发热,致使津液枯燥至甚者。

三个方剂方性对比

白虎汤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类方病机分析

白虎汤病机分析白虎加桂枝汤病机分析

白虎加人参汤病机分析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