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论文-方剂比较-217临1班王虹敏

问止精一书院第二学期论文:

方剂比较分析——柴胡剂

217临1班王虹敏

今年的五运六气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总体来说是木气太过之年,正是柴胡剂大展身手的时候。但柴胡剂有那么多种,临床时病人又常常不照书生病,该怎样鉴别使用呢?接下来我们对一部分常用柴胡剂作比较和分析。

方剂一:小柴胡汤

【原文】

1.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此条为小柴胡汤的主证,太阳表证传入少阳后,出现往来寒热、胸满喜呕。太阳病也会出现往来寒热、恶心欲吐,与少阳病的区别是,太阳病虚证有往来寒热,但无胸胁苦满、喜呕,因为病只在表。若同时伴有脉浮、身痒,当用麻桂各半汤;若只有往来寒热而脉浮,当用桂二麻一汤。太阳病实证有恶心欲吐,但无往来寒热,多为湿热在中,随证治之。

此条中“或”字所引症状,皆为少阳三焦不通而导致的或虚或实的表现,而原文中皆有加减对治之法。小柴胡汤之所以被一些医家奉为诸方之首,认为一切病皆可用其加减治之,就是因为它是通利少阳三焦之首选方,而三焦为沟通内外表里阴阳之通道,若通道通畅了,则气机通畅,诸病可解。

2.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3.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

4.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

解析:第2条看似葛根汤证,然而有胁下满的情况;第3条有腹中痛,阳脉涩为气不足,可为虚导致也可为不通导致,阴脉弦为里寒或痛,若先按虚证给予小建中汤,病未除,则可判断为不通导致。此两条印证了第4条,柴胡证只要出现一证就可判断。

5.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妇人经期得到太阳表证,因为气血下行,必然导致表邪入三焦,因此出现少阳证,可与小柴胡汤治之,由于气血下行排出体外,亦可不治而自愈。

6.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7.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伤寒论》)

解析:阳明病,即肠胃之病,此两条出现胸胁满、胁下硬满,则仍然给予小柴胡汤,可见胸胁苦满此一证即可作为判断少阳病的依据,当然最好结合脉弦得出判断。

8.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

解析:此条与前两条类似,不论初起是何病,但见少阳证者,即可与小柴胡汤。

9.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少阳证本当寒热往来,此条为厥阴病退至少阳,虽仅发热,但有呕,则当与小柴胡汤。

10. 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伤寒论》)

解析:太阳表证解后,又出现发热,此处应有脉弦,说明三焦仍有郁热未散尽,故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11. 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

解析:黄疸皆为湿,若为肝病引起的,用小柴胡汤通利三焦,则湿可去黄即退。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方解】

1.本方的君药是柴胡,为推陈致新之要药,与黄芩配合,则清三焦管道郁热。若柴胡与白芍配合,则为敛三焦之相火。半夏与生姜,止恶心呕吐,人参与甘草、大枣补津液益气。

2.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凡胸、肝、胆、胃、胰、脾、神经系统诸内脏疾病,最常用的方剂,应用范围甚广,只要应用得当无不神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往往使用小柴胡汤后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因此小柴胡汤被称为“一键重启”,意即清除体内垃圾。

3.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一般服药后不出汗,但也有服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气得通的表现。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这是正邪交争之后正胜邪去的表现。

方剂二:柴胡桂枝汤

【原文】

1.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太阳病过经六七日,表证仍在,肢节缺津而烦疼,出现了微呕、心下支结等少阳证表现,则用柴胡桂枝合方。

2.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伤寒论》)

解析:发汗过多,阴阳俱失,虽出现谵语,但不可误判为阳明腑实证而下之,应当用柴胡桂枝汤通管道调营卫,得津液恢复则愈。

【组成】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方解】

本方系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因传经入少阳而太阳证不罢,病主要在少阳,故以柴胡汤为主,桂枝汤为从,故名柴胡桂枝汤。桂枝汤用以治太阳表证,小柴胡汤用以治少阳里证。两方互相配合,而奏表里两解,寒热兼除之功。一般用于柴胡汤证体质(神经性)之心腹症状有效,常用于迁延不愈之感冒。

方剂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太阳病汗下后,缺津而相火不藏,故渴而头汗出、小便不利、心烦,不呕是因为胃中缺津虚阳上浮,虽阳虚但不甚且无物可吐,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为邪结少阳,此时表证已去,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用法】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方解】本方中甘草干姜固守中州之阳,瓜蒌根补津液,柴胡通利三焦推陈致新,黄芩清三焦郁热,牡蛎潜浮阳,桂枝助阳化气。重用柴胡和栝楼根为通三焦和补津液之用。本方还常用于痨证。

方剂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原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太阳病八九日,虽有阳明病表现但表证仍在,此时误下而伤津,则客热陷于少阳而胸满,扰肝则惊,扰心则烦,三焦管道因热阻不通则余处水停成饮而一身尽重,当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铅丹一两半。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方解】

1.方中的小柴胡汤清三焦郁热去痰饮补津液,茯苓桂枝配合为化饮之用;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潜浮阳,铅丹为加强重镇安神之用,但因其误用会导致铅中毒,故多去之或用磁石、珍珠母等代替;大黄通便之用,若大便已通可去大黄。

2.本方常用于神经性疾病及癫痫等。

方剂五:逍遥散

【原文】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解析:本方专为血虚引起的诸多表现并兼或不兼有寒热往来、咽干、目眩等少阳证证候而设,总之凡有血虚并同时有情志问题的情况可用逍遥散。

【组成】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土炒) 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 加煨姜 薄荷煎。

【用法】六碗水煮成二碗,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方解】柴胡配合白芍为收敛相火疏肝气,薄荷畅胸胁以行气去烦,当归芍药补血,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以利新水生,生姜行水而甘草蓄水以换津液。诸药共奏疏肝健脾补血之功。故本方常用于肝郁脾弱血虚之证候。

方剂六:加味逍遥散

【出处】《内科摘要》

【组成】当归10g 酒白芍10g 茯苓10g 白朮10g 柴胡10g 牡丹皮6g 栀子6g 炙甘草5g 煨生姜10g 薄荷5g

【用法】八碗水煮成三碗,薄荷后下只煮15分钟。饭前各温服一碗。

【方解】本方为逍遥散加丹皮栀子,意在清气分及血分之热,故用于逍遥散证候之热更盛的情况。

方剂七:四逆散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论》)

解析:少阴病轻证,气血不达四末故手足冰凉,此为津亏而客热阻于少阳,故气血不得四布于手足而冰凉,此为热厥,当与四逆散。有咳,则肺中有寒饮;泄利下重,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肠中亦有饮,少阳客热溢于阳明,则下利;小便不利、心悸、腹中痛,皆因津液不足,故可加减治之。

【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十分。上四味,各十分,捣筛。

【用法】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依上述剂量水煎服,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或依上述比例打成生药粉,每次服4-6g,温开水送服)。

【方解】

1. 本方中柴胡与白芍配合收敛相火,枳实行气、通利五门,白芍甘草补津液。共奏敛相火行气血之功,则热厥得解。

2. 本方常用于少阳实证(胆结石)、热证(胆囊炎)引起的胁肋疼痛,作为此二证之基础方。

方剂八:大柴胡汤

【原文】

1.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

解析:太阳病传为少阳证,先给小柴胡汤,但呕并未停止,胸胁满仍在,微烦,说明三焦管道未得通,其原因是阳明热加腑实挡住了,故当用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双解。

2.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伤寒论》)

解析:有腑实热结的表现,又有往来寒热,则为阳明少阳合病,用大柴胡汤。

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发热汗出不解为阳明里热,心下痞硬,腹诊压痛则为腑实,此时的下利为热结旁流,有呕吐则有少阳,与大柴胡汤双解。此时津液大量丢失,应急下存阴。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方解】

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柴胡为君药,配黄芩清少阳客热;大黄配枳实除阳明腑实;半夏配生姜,止呕降逆;芍药配大枣生姜补充津液。本方专治少阳兼阳明热结腑实之证。


方剂九:柴胡加芒硝汤

【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伤寒论》)

解析:柴胡证误用丸药下之,则客热陷于阳明而成腑实。此时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再用柴胡加芒硝汤去腑实。

【组成】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方解】本方为小柴胡汤加一味芒硝,用于少阳证误下而成腑实,少阳证仍在,先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后用本方收尾。大黄撤热去实,芒硝攻坚,故本方与大柴胡汤的区别是,本方热已多数清除,唯余坚硬之燥矢,而大柴胡汤则热盛而便硬不甚。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