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黄帝内经中“表”与“里”的笔记】
By 张松炜
【全书查询结果】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
【本篇題解】本篇從自然界陰陽變化和人體的三陰、三陽的差別談起,說明了三陰三陽的離合變化,闡釋了陰陽開、闔、樞的關係。這其中個別作用就是離,相互為用調和統一就是合。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笔记】天地与人体是一样的,也有阴阳,有表里,有虚实,有寒热……
厥阴(肝、心包)为里,少阳(胆、三焦)为里;
这一对阴阳是从两侧与中间来说的,人体的两侧,就是左右,是少阳(胆),中间为厥阴肝经;
从人体的前后来说,后面(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其前为足少阴肾经
从人体的上下来说,下面是太阴脾经,其前面为足阳明胃经,下
本篇之名句選: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证,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己。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笔记】
表
三阳——太阳(膀胱、小肠)
二阳――阳明(胃、大肠)
一阳――少阳(胆、三焦)
里
二阴――少阴(肾、心)
三阴――太阴(脾、肺)
一阴――厥阴(肝、心包)
本篇之名句選:
★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 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 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本篇題解】奇病,是指奇怪的病症。本篇介紹了幾種罕見、奇怪的病症,包括了懷孕九月而瘖、息積、伏梁、疹筋、厥逆、頭痛、脾癉、膽癉、厥、胎病、腎風。
=============================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
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镵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庞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笔记】五不足: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
二不足:脉细如发,病癃一日数十溲。
肾主二便 ,上热下寒,阴阳分离?死证。
不能从“表”治(发汗去其热?),也不能从“里”治(去胃火??)
倪师说,这是现在所说的心肾衰竭,危证,死亡很高。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
【笔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表指足趾之外侧,
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里指足趾之内侧
字释:
厥jué【动】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
厥jué【名】(形声字从厂(hǎn),从欮(jué),欮亦声。“欮”意为“上半身憋气(发力)”。“厂”指“石崖”。“厂”与“欮”联合起来表示“采石于崖”。本义:憋气发力,采石于崖。引申义:1.极尽全力 2.憋气发力。3.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
厥者,逆也,气逆、厥逆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论“厥”的主要病机思想。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但内容未尽一致,所论“厥”亦不一;
还有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厥”病证的条文,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
也有以“四肢(手足)厥冷(热)”为症状论述的“寒厥”、“热厥”以及气逆为厥和六经(十二经)形证等条文。
[黄帝内经]―――表and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笔记】从表知里,是从外面获得信息,通过思维决断内部的病机
[黄帝内经]―――表and里:【灵枢】_海论第三十三
=============================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笔记】
阴为里,阳为表,十二正经皆有 井,荥 俞、经、合
胃――水谷之海――输上气街,下至足三里
冲脉――十二经之海――上 大杼,下 巨虚之上下
气海――-膻中――上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髓之海――脑――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内经]―――表and里:【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故曰,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
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
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
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病 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
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笔记】这里的“不表不里”是指一会有形(阳,表),一会无形(阴,里),加以烦心,则不乞久之后,病机转为无形之痛矣!!不表不里将转为 里。
[黄帝内经]―――表and里:【灵枢】针论第七十八
=============================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曰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笔记】这里的表里指人体的手三阴三阳,足的三阴三阳,阴为里,阳为表。
足:
足阳明胃经为表,足太阴脾经为里
足少阳胆经为表,足厥阴肝经为里
足太阳膀胱经为表,足少阴肾经为里
手:
手阳明大肠经为表,手太阴肺经为里
手少阳三焦经为表,手厥阴心包经为里
手太阳小肠经为表,手少阴心经为里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