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中医基础理论课本或内经的注释中,把膻中解释为心包,现在试用中医之家的搜索功能找出<<内经>>相关条文分析:
<<内经>>有”心包”二字的句子
<经脉第十>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经水第十二>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邪客第七十一>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内经>>有”膻中”二字的句子
<根结第五>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经脉第十>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
<营气第十六>…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
<海论第三十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胀论第三十五>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由内经原文来看,膻中指的是一个位置,在内经原文还未定义膻中是一个穴道。
以下这三句原文来看,”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以功能来说,膻中与包絡的功能不同。
”布膻中,散絡心包” 以位置来说膻中与包絡的位置不同。
直到<<第三十一难>>说明三焦时,把膻中明确定位。
”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始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
综上分析, 膻中与心包絡不是同一个东西。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