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黄帝内经中养身和养生的笔记

作业:黄帝内经中养身和养生的笔记

 

(雅1班 李珠怀)


林大栋老师在2021年7月18日开学的第一节课上讲到《皇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宝命全角论篇》中的一句话:“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我觉得多数人学医、知医、懂医,治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医最大的特色是治未病,而治未病类似于懂养生,所以我很好奇作为养生源头的《黄帝内经》,有哪些养身和养生的相关知识,所以此次作业重点从《黄帝内经》中找寻下养身和养生的相关知识。

 

全书查询结果:

1.[黄帝内经]----- 养身or 养生:《素问》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笔记》:我理解的这句话是,一要知道治病先治神,这个神不是普通人所说的“神仙”“神灵”之类,而是指人有生命特征时所具有的一种先天条件,即神在人在,神亡人亡。二是要知道养身,学医知医,应该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正如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为医者、懂医者,就是要未病先防、未病先治。三是要知药物都有偏性,是药三份毒,要了解药的偏性。四是要知道针砭如何使用,知道人体的经络走向,相对于药物来说,这个侧重于用针砭等外治法。五是知道如何诊断脏腑血气,这也是指为医者要懂得诊断学,诊断是治病的前提。这五个都要具备,但实际应用中可能各有先后。但我理解,神为本,治神还是第一位,神是作为人存在的前提条件,除急救外,可能涉及较少。而后面的知药、制砭、知诊更多是涉及技艺方面,第二点的知养身是贯穿了第一点和后面的三四五点,可以说是起着承山启下的作用,毕竟医者先自治。

 

2.[黄帝内经]----- 养身or养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笔记》: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各不同。

五脏:心是君主之官,主神明。肝是将军之官,主谋虑。《灵兰秘典论》此处将脾和胃合称仓禀之官,但在《素问·刺法论》中,将脾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个似乎更精准。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是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此处为和六腑对应,还有个膻中,应该是平常所说的心包,即心包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六脏: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是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是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大肠是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膀胱是州都之官,储液化气。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五脏六腑中,心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心主神明,心主管全身的血液循环,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靠心脏所泵出的血。人的生命也是以是否有心跳作为诊断标准。

 

3.[黄帝内经]----- 养身or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笔记》:此处春三月处的“养生”两个字,不同于日常我们所理解的养生。这里的养生是指春天是生发的季节,生是生发之意,并且与后文的“养长”“养收”“养藏”相呼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应四季变动而有不同的养生之道。

 

4.[黄帝内经]----- 养身or养生:《灵枢》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笔记》:此处指明了养生,就应该懂得顺四时、适四季,心态平和,刚柔相适。外在的六淫邪气、内在的情志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状况。

 

5.[黄帝内经]----- 养身or养生:《素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笔记》:此处是说王冰幼年时便爱好医学,平素爱好养生。王冰(约公元710-804年),自号启玄子,曾任唐太仆令,后世尊称为王太仆,唐代著名医学家。少时即好摄生之道,酷爱医学。当时《素问》的传抄本颇为紊乱,他多方搜集整理,历时十二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现存《素问》的最古本。他的治学态度严谨,《素问》的整理、注释,对祖国医学的理论,颇有发挥。该书是历代注释《内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为后世学习研究,整理古医籍作出了重大贡献。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