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中“胃气”的笔记

从两年前开始,本人一直受着脾胃病困扰,尤其嗳气呃逆,以及胀气的症状十分明显,胀气的程度堪比怀胎十月,一点也不夸张,胀气前后上衣竟然可以差两个尺码(苦笑)。尝过的中药也不算少,看过不少中医,都说是脾胃虚弱导致,经过不少的调理,还是反反复复的。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位经方中医,经过辩证,开了一个方子,一出手便是名方---旋覆代赭汤。服了几剂后,恼人的胀气竟好了大半,呃逆噫气也少了很多,我的天,经方真是神奇啊!

上周日听了林师布置的作业后,我便立马想到,我想要找与自己相关的东西,便设置了寻找黄帝内经中“胃气”的这个目标。在课堂中,林师也十分强调胃气的重要性,有胃气者,即使再怎么样,十之八九也会有治愈的希望,无胃气者,几乎就回天乏术了。下面的文章,便是我所找到的黄帝内经中关于胃气的条文。供各位朋友,同学们一起来参考并讨论啦!



素问_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1.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2.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3.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4.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5.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6.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病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7.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笔记}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无胃气之脉象,为逆像,主死。脉没有了胃气,便只有真脏脉,而没有胃气冲和的脉了,例如肝脉不见弦,而肾脉不见石头。文中提到,四季皆以胃气为本,没有了胃气冲和的脉,便没有了章法,皆呈现死脉一条路啦!



灵枢_四时气第十九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笔记} 本篇介绍了病人呕吐太息时候的病机与治疗方法,胆汁外泄加上胃气上逆则呕吐胆汁,可取足三里穴用来治疗胃气上逆。



素问_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笔记} 五脏之气,皆需依赖胃的水谷精微来营养,五脏的气,需要借助胃气,来到达我们的寸口。当病邪入侵时,精气衰败,胃气就不能和五脏之气一起到达寸口了,所以真脏脉就单独出现了。如果独见真脏脉,就是病气战胜了所有,完蛋了。



灵枢_动输第六十二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笔记} 本篇介绍足阳明胃经的搏动原理。



素问_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笔记} 太阴经脉搏动有力,细心观察一下,这便是五脏之气减少了,胃气不能平和,应该用补阴泻阳之法。



素问_示从容论第七十六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笔记} 连接上下文,本篇在讨论具体的一个医案,在比较呕血和流鼻血的病理病机之区别。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笔记} 过食苦味的东西,就会使得我们的胃气变得薄弱了,这应该就是过食苦瓜,胃会作怪的理论依据哦!



灵枢_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笔记} 分析病人容易饥饿但有不欲饮食的症状,由于有胃热,所以善饥;但又因为胃气上逆,胃脘不通,所以不能饮食。



素问_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笔记} 阴虚内热的道理,是我们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弱了,谷气不足,上焦下脘不好使了,胃气便会郁结生热了,热气上行熏胸,便是内热的道理。


整理完毕。





2021年7月19日 午后

黄柏元 书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