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
素问_咳论篇第三十八
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
【笔记】喉痹可以是心咳的症状之一。
灵枢_杂病第二十六
。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
【笔记】喉痹能言可以理解成肺主声的功能还是相对强大的,所以用表里的手阳明;不能言说明肺功能已经很弱,培土生金,补土取足阳明。
素问_阴阳别论篇第七
,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笔记】喉痹介于阴阳间。
灵枢_经脉第十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 ...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 ...。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 ...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
【笔记】大肠经主津液所生的喉痹,寒热亦虚实不同对治。
素问_厥论篇第四十五
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噎肿、痉、治主病者。
【笔记】手阳明和少阳的厥逆症容易引发喉痹。
灵枢_热病第二十三
,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
【笔记】心开窍于舌,喉痹接连舌体,可见喉痹与心密切相关。
素问_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倦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
【笔记】手少阳三焦经,通过喉。
灵枢_本藏第四十七
,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笔记】肺主声,肃降功能弱,易喉痹。
素问_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溢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 ...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 ...、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溢肿、耳聋、血溢
【笔记】少阳经对治。
素问_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
【笔记】少阳经对治。
瘖
素问_腹中论篇第四十
,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 ...,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
【笔记】瘖的状态像在喉痹的将来时。
素问_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
【笔记】阳盛阴弱
素问_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癎瘈筋挛;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肝肾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
灵枢_病传第四十二
之理,可着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黄帝曰:何谓日醒?岐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黄帝曰:何谓夜瞑?岐伯曰:瘖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大气入脏
【笔记】瘖完全无声,喉痹还有可能有声。瘖的状态像在喉痹的将来时。
灵枢_寒热病第二十一
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笔记】瘖也与心之苗,舌有密切关联。
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邪入于阴,转则为瘖;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
【笔记】比喉痹更过之。
灵枢_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为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
【笔记】心脉若是涩脉,即有瘖症。
灵枢_经脉第十
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
【笔记】气逆则喉痹和瘖。
《黄帝内经》简介
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又如《素问
【笔记】邪入于阴则痹;搏阴则为瘖,这句的状态就是痹应该是邪浅的一种状态,但瘖就明显是邪已经深入,正邪正在较量的状态。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