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黄帝内经中血与气的笔记

素问_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少阳常少,阳明常多,少阴常少,厥阴常多,太阴常多。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刺少阳出,刺太阴出,刺少阴出,刺厥阴出也。



笔记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灵枢_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津、液、、脉,余意以为一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岐伯曰:中焦受,取汁变化而赤,是谓。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有,有余不足,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笔记 人有精、气、津、液、血、脉,我本来认为都是一气,现在却分为六种名称,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从上焦传播,发散五谷精华,滋养皮肤,充实身体,滋润毛发,就象晨雾雨露滋润万物一样,这就叫做气。

中焦接受五谷的精气和汁液的精华,经过变化而化生成红色的液体,这就叫做血。

夹护控制着气血,使之无所回避地到达各部位,叫做脉。

六气各有所主的脏器,六气的主次好坏,可以根据所主的脏器的作用来分,但五谷和胃是六气生成的源泉。


灵枢_络论第三十九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络是也。

黄帝曰:刺络而仆者,何也?出而射者,何也?少黑而浊者,何也?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盛而虚者,刺之则脱,脱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多者,其滑,刺之则射;阳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也,故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积于阳,其因于络,故刺之未出而先行,故肿。

阴阳之,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络是也。

黄帝曰:刺络而仆者,何也?出而射者,何也?少黑而浊者,何也?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盛而虚者,刺之则脱,脱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多者,其滑,刺之则射;阳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也,故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积于阳,其因于络,故刺之未出而先行,故肿。

阴阳之,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笔记 "血络"指瘀血的络脉。本篇主要论述了针刺瘀血的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对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故以"血络论"名篇。

主要阐述了奇邪在络及针刺瘀血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其原因。

本篇讲述了络脉由于奇邪的侵袭而产生了充血、瘀血显现于皮下,治疗时一般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放其血,但在针刺过程中,有时可以出现各种情况,例如晕针、血肿、血箭、血少色黑、血薄色淡、面青胸闷以及滞针等,这些都是临床上经常碰到的现象,其原因也不尽相同,文中虽做了一一说明,但仍不很全面,所以在临床上还需要仔细观察诊断,辨清原因,对症处理。



灵枢_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黄帝曰:卫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桂,血气有输,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故曰上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多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清,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之多少,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笔记 因篇中主要阐述了卫气失常留滞胸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故称"卫气失常"。

论述了卫气留滞胸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论述了皮、肉、气、血、筋、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从治疗学的角度对人进行了分类,并强调诊治疾病要因人制宜。

本文提出了人体体质的三型分类法,即脂型、膏型和肉型,以及年龄大小对治疗上的参考价值。朱丹溪对此体会颇 深,"治病 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一文,论述了诊断时望形的重要性。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