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关”相关原文: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第三扁鹊,大宋窦材是也,余学《素问》、《灵枢》,得黄帝心法,革古今医人大弊,保天下苍生性命,常以扁鹊自任,非敢妄拟古人,盖亦有所征焉。尝因路过衢州野店,见一妇人遍身浮肿露地而坐。余曰:何不在门内坐?妇曰:昨日蒙土地告我,明日有扁鹊过此,可求治病,我故于此候之。余曰:汝若听我,我当救汝。妇曰:汝非医人,安能治病?余曰:我虽非医,然得扁鹊真传,有奇方,故神预告汝。遂与保命延寿丹十粒服之,夜间小便约去二升,五更觉飢。二次又服十五粒,点左命关穴,灸二百壮。五日后,大便下白脓五七块,半月全安。
久患脾疟,灸命关五百壮。
黄黑疸,灸命关二百壮。
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脐下三百壮。
命关二穴在胁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一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
一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一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一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一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
一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一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一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
一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一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一人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此太阴证也,最重难治。为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锺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一人患伤寒至六日,脉弦紧,身发黄,自汗,亦太阴证也。先服金液丹,点命关穴。
一人病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汤。次日,更深黄色,遍身如栀子,此太阴证误服凉药而致肝木侮脾。余为灸命关五十壮,服金液丹而愈。(伤寒发黄,虽有阴阳之异,然脾家阴湿而为阴黄者多,不可不知。)
一人每日四五遍出汗,灸关元穴亦不止,乃房事后,饮冷伤脾气,复灸左命关百壮而愈。
水肿
此证由脾胃素弱,为饮食冷物所伤,或因病服攻克凉药,损伤脾气,致不能通行水道,故流入四肢百骸,令人遍身浮肿,小便反涩,大便反泄,此病最重,世医皆用利水消肿之药,乃速其毙也。
治法:先灸命关二百壮,服延寿丹、金液丹,或草神丹,甚者姜附汤,五七日病减,小便长,大便实或润,能饮食为效。
臌胀
此病之源,与水肿同,皆因脾气虚衰而致,或因他病攻损胃气致难运化,而肿大如鼓也。病本易治,皆由方书多用利药,病人又喜于速效,以致轻者变重,重者变危,甚致害人。
黄帝正法:先灸命关百壮,固住脾气,灸至五十壮,便觉小便长,气下降。再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五日内便安。
暴注
凡人腹下有水声,当即服丹药,不然变脾泄,害人最速。暴注之病,由暑月食生冷太过,损其脾气,故暴注下泄,不早治,三五日泻脱元气。方书多作寻常治之,河间又以为火,用凉药,每害人性命。
治法,当服金液丹、草神丹、霹雳汤、姜附汤皆可,若危笃者,灸命关二百壮可保,若灸迟则肠开洞泄而死。
一人患暴注,因忧思伤脾也,服金液丹、霹雳汤不效,盖伤之深耳。灸命关二百壮,大便始长,服草神丹而愈。
休息痢
痢因暑月食冷,及湿热太过,损伤脾胃而致。若伤气则成白痢,服如圣饼、全真丹、金液丹亦可;若伤血则成赤痢,服阿胶丸、黄芩芍药汤。初起腹痛者,亦服如圣饼,下积血而愈,此其轻者也;若下五色鱼脑,延绵日久,饮食不进者,此休息痢也,最重,不早治,十日半月,害人性命。
治法:先灸命关二百壮,服草神丹、霹雳汤三日便愈,过服寒凉下药必死。
一人病休息痢已半年,元气将脱,六脉将绝,十分危笃。余为灸命关三百壮,关元三百壮,六脉已平,痢已止,两胁刺痛,再服草神丹、霹雳汤方愈,一月后大便二日一次矣。
一人病休息痢,余令灸命关二百壮病愈。二日,变泄下,一时五七次,令服霹雳汤二服,立止。后四肢浮肿,乃脾虚欲成水胀也,又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十两,一月而愈。
暑月伤食泄泻
凡暑月饮食生冷太过,伤人六腑。伤胃则注下暴泄;伤脾则滑泄,米谷不化;伤大肠则泻白,肠中痛,皆宜服金液丹、霹雳汤,三日而愈。不愈则成脾泄,急灸神阙百壮。(神阙恐是命关之误。)《难经》虽言五泄,不传治法,凡一应泄泻,皆依此法治之。
呕吐反胃
凡饮食失节,冷物伤脾,胃虽纳受,而脾不能运,故作吐,宜二圣散、草神丹,或金液丹。若伤之最重,再兼六欲七情有损者,则饮蓄于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番胃,乃脾气太虚,不能健运也,治迟则伤人。若用攻克,重伤元气立死,须灸左命关二百壮,服草神丹而愈,若服他药则不救。
痞闷
凡饮食冷物太过,脾胃被伤,则心下作痞,此为易治,宜全真丹一服全好,大抵伤胃则胸满,伤脾则腹胀。腹胀者易治,宜草神丹、金液、全真、来复等皆可服,寒甚者姜附汤。此证庸医多用下药,致一时变生,腹大水肿,急灸命关二百壮,以保性命,迟则难救。
一人因暑月食冷物,以致胸腹胀闷欲死,服金液丹百丸,少顷加全真丹百丸,即有气下降而愈。(夏月伏阴在内,一切冷物在所禁食,若不慎,而致伤者,不重剂温化,恶得不变。)
一小儿食生杏致伤脾,胀闷欲死,灸左命关二十壮即愈,又服全真丹五十丸。
两胁连心痛
此证由忧思恼怒,饮食生冷,醉饱入房,损其脾气,又伤肝气,故两胁作痛。庸医再用寒凉药,重伤其脾,致变大病,成中满、番胃而死。或因恼怒伤肝,又加青陈皮、枳壳实等重削其肝,致令四肢羸瘦,不进饮食而死。治之正法,若重者,六脉微弱,羸瘦,少饮食,此脾气将脱,急灸左命关二百壮,固住脾气则不死,后服金液、全真、来复等丹及荜澄茄散随证用之,自愈。
一人年十五,因大忧大恼,却转脾虚,庸医用五苓散及青皮、枳壳等药,遂致饮食不进,胸中作闷。余令灸命关二百壮,饮食渐进,灸关元五百壮,服姜附汤一二剂,金液丹二斤方愈,方书混作劳损,用温平小药误人不少,悲夫!(大忧恼而得脾泄,医用五苓、青皮、枳壳,变尚如此,近有六脉虚脱,脾肾败坏,犹云不妨而用此药者,又庸医中之厮隶也。)
中风人气虚中满
此由脾肾虚惫不能运化,故心腹胀满,又气不足,故行动则胸高而喘。切不可服利气及通快药,令人气愈虚,传为脾病,不可救矣。宜金液丹、全真丹,一月方愈。重者,灸命关、关元二百壮。(肾虚则生气之原乏,脾虚则健运之力微,气虚中满之证作矣。又《内经》谓藏寒生满病,医人知此不行剥削,重剂温补,为变者少矣。)
脾疟
凡疟病由于暑月多吃冰水冷物,伤其脾胃,久而生痰,古今议论皆差,或指暑邪,或分六经,或云邪崇,皆谬说也。但只有脾胃之分,胃疟易治,脾疟难调。或初起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乃阳明证也。清脾饮、截疟丹皆可。若二三日一发,或午后发,绵延不止者,乃脾疟也。此证若作寻常治之,误人不少。正法当服全真、草神、四神等丹,若困重日久,肌肤渐瘦,饮食减少,此为最重,可灸左命关百壮,自愈。穷人艰于服药,只灸命关亦可愈。凡久疟止灸命关,下火便愈,实秘法也。(脾疟原属正虚,治得其法,应手即愈,而世人竟尚柴胡,攻多补少,不知元气既虚,又拔其本,以致耽延时日,变端百出,先生灸法,实可宗主。)
治验
一人病疟月余,发热未退,一医与白虎汤,热愈甚。余曰:公病脾气大虚,而服寒凉,恐伤脾胃。病人云:不服凉药,热何时得退。余曰:《内经》云疟之始发,其寒也,烈火不能止;其热也,冰水不能遏。当是时,良工不能措其手,且扶元气,待其自衰。公元气大虚,服凉剂退火,吾恐热未去,而元气脱矣。因为之灸命关,才五七壮,胁中有气下降,三十壮全愈。(久疟而用白虎,真所谓盲人说瞎话也。缪仲醇一代名医,论多出此,窃所未解。予观《广笔记》,疑其所学,全无巴鼻,至于《本草经疏》,设立许多禁忌,令后人疑信相半,不敢轻用,为患匪细。)
心痛
皆由郁火停痰而作,饮食生冷填于阳明、太阴分野,亦能作病,宜全真丹。若胃口寒甚,全真丹或姜附汤不愈,灸中脘七十壮。若脾心痛发而欲死,六脉尚有者,急灸左命关五十壮而苏,内服来复丹,荜澄茄散。若时痛时止,吐清水者,乃蛔攻心包络也,服安虫散。
黑疸
由于脾肾二经,纵酒贪色则伤肾,寒饮则伤脾,故两目遍身皆黄黑色,小便赤少,时时肠鸣,四肢困倦,饮食减少,六脉弦紧,乃成肾痨。急灸命关三百壮,服草神丹、延寿丹而愈,若服凉药必死。
噎病
肺喜暖而恶寒,若寒气入肺或生冷所伤,又为庸医下凉药冰脱肺气,成膈噎病。觉喉中如物塞,汤水不能下,急灸命关二百壮,自然肺气下降而愈。
脾劳
人因饮食失节,或吐泻、服凉药致脾气受伤,令人面黄肌瘦,四肢困倦,不思饮食,久则肌肉瘦尽,骨立而死。急灸命关二百壮,服草神、金液,甚者必灸关元。
老人便滑
凡人年少,过食生冷硬物面食,致冷气积而不流,至晚年脾气一虚,则胁下如水声,有水气则大便随下而不禁,可服四神丹、姜附汤,甚者灸命关穴。此病须早治,迟则多有损人者。又脾肾两虚,则小便亦不禁,服草神丹五日即可见效。(老人大便不禁,温固灸法为妥,若连及小便而用草神丹,中有硃砂、琥珀,恐非其宜。)
周身各穴
巨阙(在脐上五寸五分)
中脘(在脐上四寸)
神阙(在脐中)
阴交(在脐下一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石门(在脐下二寸三分,女人忌灸,即胞门子户)
关元(在脐下三寸)
天柱(在一椎下两旁齐肩)
肺俞(在三椎旁挟脊各相去一寸五分)
心俞(在五椎下挟脊各相去一寸五分)
肝俞(在九椎旁挟脊各相去一寸五分)
脾俞(在十一椎旁挟脊各相去一寸五分) 肾俞(在十四椎下两旁挟脊各相去一寸五分)
腰俞(在二十一椎下间)
涌泉(在足心陷中)
承山(在崑仑上一尺肉间陷中)
三里(四穴,二在曲池下一寸,即手腕下一寸;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内宛宛中)
中府(在乳上三肋骨中)
食窦(即命关,在中府下六寸)
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中)
地仓(一名胃维,挟口吻旁四分)
上星(在鼻上入发际一寸)
前顶(入发际四寸五分)
目窗(当目上入发际一寸五分)
脑空(在脑后入发际三寸五分)
风府(入发际一寸)
”命关”相关症状:
腹胀水肿、身凉足冷、腹满自利、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脾泄注下、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食已即吐、胁痛不止、两胁连心痛、暑月发燥热、心膈胀闷作疼、身发黄,自汗、遍身浮肿,小便反涩,大便反泄、臌胀、腹下有水声、暴注下泄、心下作痞、饮食减少、四肢困倦、觉喉中如物塞、面黄肌瘦、胁下如水声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