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次课后作业-雅四班李学军

夫人秉阴阳二气而为人,人生于天地之中而为病者,无非三者,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凡病不离三因者也。故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而明理达辨。今虽未能学至此,参考同修先进之学而为此作业,也深感幸也,乐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 (课后作业)

在我们上次课程中讲到南北宋的重要医善,这里面太平惠民合削局方里面有很多的重要名方,我們常用的有:

八正散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二陈汤川芎茶调散五淋散、五积散平胃散甘露饮加味逍遥散四君子汤、四物汤、安中散附子理中汤凉膈散、逍遥散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18)

那么以下是这些方剂可能的治症主要范围,请大家看看这些症状我们通常会在上面列出的方剂中选定哪一个主要方剂呢?

1\腹痛 中脘痛:安中散、

2\小便不利、小便痛:八正散

3\身冷 畏寒、软便 便塘:附子理中汤

4\上吐下泻、恶寒、发熟:藿香正气散。

5\长期整日全身倦怠: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6\肝血虚、失眠:四物汤、逍遥散、加味消遥散

7\多痰:二陈汤

8\下利 腹泻 水泻、消化不良、肥胖、膨胀 鼓胀:平胃散

9\下利 腹泻 水泻、某些时段容易疲累:参芩白术散

10\外感头痛:川芎茶调散

11\血尿:五淋散

12\心想吐、腰痛:五积散

13\腹胀:平胃散

14\口臭、口腔溃烂:甘露饮、凉膈散

1、八正散: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忡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2、十全大补汤:诸虚百损、头晕目眩、消瘦纳呆、足膝无力等诸虚弱证。

3、人参养荣汤:气血两虚、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形瘦神疲、面色萎黄、心虚惊悸、食少作泻、咽干唇燥、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脉细弱。

4、二陈汤:治一切痰饮为病,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5、川芎茶调散: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头痛久而不止,其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鼻塞痰盛,头晕目眩、冲风泪出,时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

6、五淋散:膀胱湿热蕴结。小便频数,淋沥涩痛,脐腹满痛、时作时休,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下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7、五积散: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腰股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2.妇女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寒凝气滞者。

8、平胃散:脾胃湿阻证。脘腹胀满、嗳气泛酸、纳差、口淡无味、肢体困重、倦怠喜睡、腹泻、舌苔白腻、脉缓。

9、甘露饮:1.治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或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2.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黄疸,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闷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

10、加味逍遥散:肝郁血虚、化火生热之证。潮热晡热,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或小便涩痛,舌偏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11、四君子汤:治脾胃气虚,心腹胀满,面色苍白,语弱声低,四肢无力,纳呆,脉虚无力,舌淡苔白。

12、四物汤:营血虚滞证或冲任虚损证。头晕目眩、心悸、耳鸣、唇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红、脉弦细或细涩。

13、安中散:治急慢性胃痛反胃、泛酸、寒邪气滞、停积不消、腹胁胀痛及妇人经痛。

14、附子理中汤:右关尺沉紧或沉弱,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脾肾阳虚证的各类症状。

15、凉膈散: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16、逍遥散: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痛,舌淡红、脉弦而虚。

17、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夹湿证。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18、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湿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重,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舌苔白腻,脉浮滑。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