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分为原发性与转移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脑瘤又有良性(benign)与恶性(manignant)之分。恶性脑瘤虽占全部恶性肿瘤约1-2%,其高致死率(mortality)与较差预后(poor prognosis)仍为关注焦点。脑瘤病理种类不但繁复,亦与治疗方式、预后息息相关;以下简介常见的病理分类,级数(grade)采用WHO标准:
甲、胶质瘤(glioma)
原发性恶性脑瘤中将近80%为胶质瘤,源自胶细胞。胶质瘤可分成以下各类:
1.星细胞瘤(astrocytoma):包含毛状细胞星细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 grade I)、星细胞瘤(grade II)、分化不良星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grade III)以及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rade VI)。分化不良星细胞瘤与神经胶质母细胞瘤为最常见的恶性胶质瘤(malignant glioma)种类,且预后普遍较差;神经胶质母细胞瘤50%存活时间为9-12个月,各年龄层之2年存活率皆在30%以下。目前已证实年龄、术前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与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等因素会影响到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
2.寡树突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分为寡树突胶质瘤(grade II)与分化不良(恶性)寡树突胶质瘤(anaplastic or malignant oligodendroglioma, grade III)。一般预后比星细胞瘤好,50%存活时间达3-10年。
3.混合型胶质瘤(mixed glioma or oligoastrocytoma):同时具有星细胞瘤与寡树突胶质瘤特性,分为混合型胶质瘤(grade II)与分化不良(恶性) 混合型胶质瘤(anaplastic or malignant oligoastrocytoma, grade III)。
4.室管膜瘤(ependymoma):分成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 grade I)、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 grade I)、室管膜瘤(grade II)与分化不良室管膜瘤(anaplastic ependymoma, grade III)。常见于20岁以下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生之室管膜瘤较为恶性。
乙、胚芽肿瘤(embryonal tumor)
1.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grade VI):发生在小脑,常见于3-8岁儿童,约占儿童脑瘤25%。对手术切除与放射治疗反应好,5年存活率可达50-70%。
2.原始性神经外胚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or PNET, grade VI):好发于儿童的一种罕见肿瘤,5年存活率约34%。
3.其他种类包含松果体母细胞瘤(pineoblastoma)和室管膜母细胞瘤(ependymoblastoma)。
丙、脑膜瘤(meningioma):占原发性脑瘤10-20%,主要分为脑膜瘤(meningioma, grade I)、非典型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 grade II)与分化不良(恶性)脑膜瘤(anaplastic or malignant meningioma, grade VI),一般多为良性瘤。
丁、神经鞘瘤(schwannoma, grade I):一种良性瘤,占原发性脑瘤约8%。也被注记为neurilemoma或neurinoma。
戊、神经节胶质细胞瘤(ganglioglioma):占原发性脑瘤约2%,分为神经节胶质细胞瘤(ganglioglioma, grade I or II)、分化不良神经节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ganglioglioma, grade III)。常见于30岁以下年轻人,一般预后良好。
己、胚细胞瘤(germ cell tumor):包含多种病理型态,常见有胚芽瘤(germinoma)、畸胎瘤(teratoma)、胚胎癌(embryonal carcinoma)、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和混合型胚细胞瘤(mixed germ cell tumor)。胚细胞瘤在欧美地区占原发性脑瘤0.3-0.5%,但在亚洲可达2%,好发于儿童。对治疗反应好。
庚、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一种长在颅与脊椎轴上的淋巴瘤,以B细胞为来源居多。好发在60-70岁,但在免疫缺陷的族群中亦可见到(如先天免疫缺陷、服用免疫抑制剂者与艾滋病患)。经治疗后,在艾滋病患者的50%存活率(2.6个月)依旧比非艾滋病患者差(18.9个月)。
辛、脑下垂体肿瘤(pituitary tumor):占原发性脑瘤10-25%,多数为良性腺瘤(adenoma),少数具侵犯性(invasive adenoma)或为恶性肿瘤(carcinoma)。会影响脑下垂体激素分泌造成内分泌异常,同时可能对周遭组织造成压迫。
壬、颅咽瘤(crainiopharyhgioma, grade I):生长在蝶鞍部的良性瘤,占原发性脑瘤1-4%,发生高峰在5-14岁与50岁以后。因生长部位靠近下视丘与脑下垂体,故肿瘤本身或手术过程可能造成伤害。术后复发机会与肿瘤切除程度相关。
癸、转移性脑瘤(metastatic tumors):常见有肺癌(50%)、乳癌(15-20%)、黑色素瘤(10%)与未知来源(10-15%)。
贰、流行病学
全球脑部与神经系统肿瘤发生率的估计,男、女性分别为每十万人年3.7和2.6人。每年约有189,000新发生个案与142,000死亡个案。依地域不同发生率也有所不同,欧美地区、澳洲等比较高,而非洲地区、太平洋岛等最低;诊断工具之进步与医疗可近性是可能造成地理差距的原因,文化、种族因素亦不能排除。性别方面,大多数种类的脑瘤为男性多于女性,除了脑膜瘤在女性比较普遍之外。不同病理种类的脑瘤,好发的年龄层也不同:0-19岁以髓母细胞瘤(原始性神经外胚瘤)与毛状细胞星细胞瘤最普遍;而神经胶质母细胞瘤与脑膜瘤两种成人最常见脑瘤,好发在50岁以上,平均诊断年龄可达62岁。
脑瘤致病机转至今未明,一般将脑瘤生成归因于基因与环境等多种因子的交互作用。脑瘤的危险因子可分成遗传与环境两个层面。目前已知某些遗传性疾病和脑瘤发生相关,如在纤维神经瘤病变(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 2)、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视网膜胚细胞瘤(retinoblastoma)、Li-Fraumeni symdrome等病患家族中,观察到较高脑瘤罹病危险性;至于这些遗传疾病相关之基因在单发型脑瘤(sporadic)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了解。环境因子方面,只有治疗性质之放射暴露被证实与脑瘤有因果相关,其他诸如环境中游离与非游离辐射暴露、电磁场、手机使用、病毒感染、头部创伤、致癌化学物质暴露、抽菸、饮酒、药物史等因子,其研究结果仍分歧。至于个人过敏史与免疫系统,跟脑瘤之相关性仍需要更多研究来厘清。
参、临床表征
一般性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第六对脑神经麻痺(造成复视),这些症状主要反映出脑瘤造成的颅内压上升(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若肿瘤阻碍脑脊髓液循环,将造成水脑症,使颅内压上升。患者心智状态亦可能改变,出现如失语症、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变差、情绪或人格变化等症状。局部症状乃肇因于肿瘤压迫到周边正常组织,并依肿瘤部位不同可能造成抽搐(或癫痫)、肢体无力、偏瘫、视力模糊、感觉障碍,如肿瘤侵入小脑可能破坏运动或平衡功能,出现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症状;听神经瘤能引起耳鸣、听力障碍等症状。内分泌异常时常出现在脑下垂体肿瘤与下视丘部位肿瘤的患者。良性瘤因为生长缓慢,有时到后期肿瘤变大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肆、诊断
甲. 理学检查:包括个人疾病史、脑瘤家族史与神经功能评估。
乙. 颅骨X光检查:从颅骨的变化判断肿瘤是否存在,也能藉由钙化征兆之侦测来评估与钙化相关肿瘤的位置。X光为初步评估,无法提供精确诊断。
丙.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针对临床状况不稳定的病人,能及早筛检出脑瘤与其他脑部病变如钙化、头颅损伤、急性脑出血(或脑中风)患者。配合含碘对比剂应用,可以提高X光对肿瘤之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也应用在不适合使用磁振造影的脑瘤病人上,进行肿瘤转移评估。计算机断层扫描可能会漏掉一些结构性的损伤,尤其是在后颅窝(posterior fossa)位置,或是不会显影的肿瘤(如低级数的胶质瘤)。
丁.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脑瘤大小、位置、手术定位上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更加精确,敏感度也更好;因此,搭配钆(gadolinium)显影剂的磁振造影是诊断脑瘤较好的选择。磁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可评估肿瘤血管分布;磁振频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乃对脑肿瘤组织代谢物做定性与定量分析,帮助判断脑瘤种类。2006年12月美国FDA指出,中度到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在进行磁振造影或磁振血管造影、接受含钆显影剂后,可能发生系统性肾脏纤维化病变(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or nephrogenic fibrosing demopathy, NSF/NFD),使用时须留意。
戊. 正子断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藉由评估身体组织葡萄糖代谢活动程度,来区辨复发肿瘤组织或放射治疗坏死组织。
己. 血管摄影(angiography):使用含碘对比剂,透过X光摄影显示肿瘤及周边血管分布。已逐渐被侵略性较小的磁振血管造影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取代。
庚. 切片检查(biopsy):病理诊断用途。分为开颅切片与立体定位切片(stereotactic biopsy)。立体定位切片乃透过立体定位手术(stereotactic surgery)进行肿瘤切片,适用于微小肿瘤或深部肿瘤。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