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在诊疗上的拓展应用(上)

读过《辅行诀》的人应该都知道,整本书的核心就在于一张五边形状的《汤液经法》图,里面标注了五脏与五味的使用规律,这张图看似阐述药物组方规律为主,实际上里面也包含了一种诊断体系,我在这里稍微拓展一下。

《汤液经法》图里的五脏并非指解剖学上的五脏,也不是大学中医教材里指的五脏,它代表的是人体的五种能量,分别如下:

1、肝——疏泄:“疏”即是疏发,“泄”即是泄下,表示的一个向上和向下两个运动方向,人体的气血津液都需要不断的运动才能保持健康活力,一旦停滞便有淤堵,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痰、湿、饮、瘀血、火、寒等病症,人体的疏泄功能就负责向上、向下不断搬运气血津液去疏通并营养人体的各个经络、血管、肌肉、神经、骨骼、脏腑等。这种力量就称为“疏泄”,五行代表的是“木”,但并不是指肝,疏泄的力量由肝、脾、肺同时完成,并不是单独一个肝就可以完成的,之后的几种能量也是同理。因此,这里只能称之为“疏泄”,五行属木。


2、心——软化:软化即是使身体的经络、血管、肌肉、神经、骨骼、脏腑等部位都能富有活力,而非僵硬的状态,这就需要阳气循行其间才能满足,我们知道人体年轻的状态就是阳气充盈的时候,随着年龄增大,阳气衰弱,逐步迈向衰老,这个时候身体各部分就开始变得僵硬。阳就相当于人体的火焰,火在燃烧的时候可以将很硬的岩石融化成岩浆,这种能量就是称之为“软化”,所以如果身体有淤堵的时候,容易形成痈、疽、疔、疮、癥、瘕,这个时候火力充盈,自然就可以将这些淤堵软化,消弭于无形。五行属火。


3、脾——运化:这种能量可以将其比喻为文火慢煮的状态,就像煎一壶茶,茶的成份在水里面慢慢的打散、溶解、与水混合成一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缓慢运动的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运化”,人体中食物入胃后就是在逐步被“运化”掉,这里还有一个吸收过程,之后再通过“疏泄”能量的作用输送到全身各处。因为“运化”能量五行属土,位于正中,人体时常要保持这种中和的状态,运化功能就可以正常进行,若快上一分,则容易火化或燥化、热化(这三者截然不同,燥与热容易合病,临床因加以区分);若慢上一分,则容易风化或寒化或湿化,因此,发病的情况较为复杂。


4、肺——宣降:疏泄与宣降是一组相互制约的能量,一个主“散”,另一个主“收”,因此张大昌及其弟子衣之镖等人研究《辅行诀》后称为“金木交互”,两者功能可以互通,相互为用。但我在这里强调“宣”指的是“宣发”,这个“宣”不同于“疏泄”的“疏”,“疏”是一种“散”的状态,“宣”虽然也是向上、向外的一种能量传递,但力度没有“疏”那么大,而且带一些收敛的状态,同理“降”也是力度没有“泄”那么强,而是向下、向内的一种收敛状态,如同大自然秋季的那种肃降之力量,五行属金,“疏泄”与“宣降”总体维持人体气血津液的运动,此处应当多注意体会。


5、肾——封藏:封藏的能量和软化的能量也同样是一组相互制约的能量,封藏的能量给人的体验就如同冬季万物归藏的状态,都埋没在皑皑白雪、严霜坚冰之下,被封印、储藏起来,只有寒冷的时候才能产生封藏的效果,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所以冰箱就是模拟冬季这种封藏的能量来储藏食物。“软”与“坚”相对,维持人体的寒热。


这五种能量的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它们彼此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满足圆运动的时候人就是健康的,当有一种能量出现问题,相应的疾病便会产生,因此我们也同样可以拿这种方法来临床诊断,此处我举一个医案(已成功治愈)说明:

某患者于今年9月21日找我看诊,主诉是眼睛有遮挡物,视物不清,眼中自觉有块很黏的东西,怀疑是白内障。我仔细观察他的眼睛后发现非常干净,和正常人一样,白内障可以排除。此外还有排便不多,夜间醒两次,大便初头硬后偏稀,口干苦,舌淡苔薄白,右脉弦滑数,寸溢,左脉细数。


我们看患者的感觉是眼中有“翳”,但实际上没有,说明这个邪气还算是无形之邪,明显是湿的问题,但没有痰,如果有痰的话眼睛一定会有一层薄膜覆盖在上面,痰总体来说是有形之邪,属于燥化病,归为肺疾,肺的宣降之力不够的时候就产生痰,湿的问题归哪种功能?显然是运化的问题,运化不了就产生湿,而且是运化得过慢了,属于不及,这个人的问题主要是出在运化上,大便才会后偏稀、且排的不多、夜间醒,至于初头硬、口干苦那是湿太过后转化为阳明燥化病,我们开具处方的时候要从这个角度入手。

因此,《汤液经法》图不只是指导用药和组方,临床诊断也同样适用,而且诊断后还可以用这个图来组方,自成一套体系。如果按现行的中医诊断,则诊断为脾肾两亏,湿阻肝经的结论,和《汤液经法》系统里诊断出来的只是脾(运化)的问题有些出入,这个实际上没有关系,肾主水液代谢,肝能生风,风有走窜之力,风能胜湿,这些都包含在运化(脾)功能里面了,一个运化问题就包括了肝、脾、肾三个脏,实际上是等效的。有人疑惑既然结果一样,为什么一定要用《汤液经法》图里的诊断思路呢,实际上这个是为了后面开具处方的时候可以简化用药,不会造成后世开方药味数多如乱枪打鸟的流弊。《辅行诀》里用药理论最核心的就是二十四首大小补泻汤背后的原理,如果弄懂里面的组方规律就可以按自己的理解配伍出实现不同治疗效果的补泻汤。

(未完待续……)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